笔趣阁

车臣小说>武则天和凯瑟琳 > 第 12 章(第2页)

第 12 章(第2页)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有点晚?

而那些原本对武皇登基心中依然有着不服的人,也被仙画说得怔然。

这仙画似乎说得也有些道理。。。。。。反正听其言下之意,武后在之后似乎依然把皇位传给了她的儿子,这天下依然是大唐,依然是姓李,那现在搞事情的作用无非也就是给她添堵,让唐朝的国力变得衰弱。

何苦来哉?

不知不觉,他们心中的想法变了又变。

就连远在贞观的李世民,也频频点头:

虽然他很欣慰于这些李唐皇室的忠实支持者,但既然后续皇位还是姓李,那么从大局来看,他还是更希望仙画所说的让盛唐提前到来!

北宋。

司马光重哼一声:“巧言令色!她明明就可以选择不登基,只待在帘后!无非是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权欲罢了!”

。。。。。。

或许有人要说,既然如此,那她就不能选择不称帝吗?

只能说,历史上的野心家那么多,一个个的劝,能劝得过来吗?劝她不称帝,那是不是也要去劝曹操不要夺了汉家天下,是不是也要劝隋文帝杨坚不要鸠占鹊巢?

双标可不行。

况且,如果从更高更长的历史角度来看,她的称帝是具有唯一性和震撼性的。为华夏女性史添上了最为耀眼的一笔。

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再加上她改良科举制、为盛唐打下基础这些事情,对整个华夏甚至是整个东亚的后续影响之大,这些都是完全不逊色于叶皇的!

事实上,对武皇的评价也经历过不同的阶段。

在武皇死后的那些年,史书对她的评价相对客观。但是到了唐朝末年乃至后面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需要以及政治目的,她的形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拿《旧唐书》举例,它成书于唐之后的五代后晋时期,但很多史料记载都来自于唐朝史官吴兢所编撰的《唐实录》和另外一本《唐会要》,吴兢本人就曾在武周后期出仕,当了三十多年的史官。因此,它的真实性应该是要更接近于那个时代的。

而《新唐书》为宋朝大家欧阳修所编。

另一部《资治通鉴》同样是宋朝另一位大家司马光所著。

路小柒整理了一下这其中的顺序。

先是吴兢本人所写的《唐实录》,然后是后人根据《唐实录》而整理的《唐会要》。

再就是后人根据《唐会要》又修撰的《旧唐书》。

最后就是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以及司马光与欧阳修编撰的《资治通鉴》。

在这几本书里面,就出现了很多有冲突的地方。

还有,历史上著名的“武则天杀女”事件,在各种影视剧里面被频繁的演绎。这也作为她心狠手辣,为了上位泯灭人性的证据。

王皇后来探视武则天所生的小公主。

在她走后,武则天站在小小的床铺前,注视着自己的女儿甜甜的睡在襁褓之中。

复杂的神色在她脸上闪过,最终,她朝着那个小婴儿伸出了自己的手,搭在了她柔嫩的脖颈上。

片刻后,殿内响起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我的女儿啊——!”

这个事件就来自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上的记录。

但是,在《唐会要》里面,其实只有这么一句记载。

天幕上出现了硕大的一行字:

“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

单看这句记载,你能看出是武则天亲自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吗?有智商的人,应该只能看出,武则天的女儿猝死了吧?那时候婴儿本来就是很容易夭折的,这一点并不奇怪。

然后她可能是怀疑女儿的死并非正常,甚至是,她可能主动抓住了这一点,指认王皇后就是罪魁祸首。

这样是不是就更符合智商和基本的逻辑?

况且!当时李治和武则天属于利益联盟,因为立太子的事情早就和王皇后决裂。武则天为了让李治对王皇后产生厌弃,竟然主动的去掐死自己的女儿,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甚至很有可能引火烧身吗?

完全看不出来这一招的必要性啊!

但若是说正好这件事发生了,武则天利用一下给王皇后栽个罪名,使个绊子,那就完全可以说得通了。

要知道,就连骆宾王,写“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那位,他赫赫有名的《讨武瞾檄》,都敢说武则天弑君鸩母了,也都没提到武则天杀女。

可见,这件事在当时完全是没有讨论度的。直到后面,才捕风捉影的出现了这么一个传说,然后被人给记录了下来。

而最早见于《唐会要》上面的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到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就变成了有鼻子有眼的事件,细节、情绪什么的都有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