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大明帝国之崇祯大帝 第2章 > 第六十三章 毕自严的谋划(第1页)

第六十三章 毕自严的谋划(第1页)

倪元璐可以说是最年轻的三品朝堂官员,也是最有争议的官员,因为倪元璐太年轻,为官的资历太少。

这是朱由检破格提拔,原因很简单,倪元璐忠君爱国,正直廉洁,还是有名的书法大家,殉国大臣,当然,这是以后的事。

也不是没人提出异议,不过试科的内幕知道的人不多,而且知道也不敢说。

而且倪元璐乃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门生,不少人都给这位老大人面子,也就没多为难此事。

“救灾钱粮,朕会让内服转交给户部,尽快将赈灾之事办妥吧。。。。。。”

朱由检也不会倪元璐废话,赈灾之事,朱由检再穷也不会克扣,而且朱由检心中早有准备,遇到小冰河时期,朱由检也自认倒霉,但也不会放弃。

“陛下,今年陕北大汗,百姓颗粒无收,臣请陛下从内库拿出钱财,陕北赈灾!”皇帝毫不犹豫的就答应给户部赈灾钱财,倪元璐微微惊喜的同时,也不得不再次向朱由检讨要钱财。

朱由检暗叹一口气,陕北之灾不是朝廷救济就有用的了,陕北的情况,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各地官员,都严重的错误评估。

现在那怕是将内库所有钱财投进去,也是杯水新车,那里就是个无底洞。

“再给你二十万两,尽可能的救灾吧。。。。。。”

陕北已经叛军四起,朝廷就算救灾,恐怕有些人也不会答应。

“去吧,尽快安排救灾之事。。。。。。”

“遵旨,”倪元璐疑惑的看了眼朱由检,总感觉今天朱由检状态不对,不过一口气得到四十万两白银,倪元璐心情不错,当即急急忙忙赶回去安排救灾之事。

“灾情如火,可那什么来救火,国库空虚,最主要的是,如今大明的大部分粮食都掌握在各地大族,富商,士林和地主手中,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朱由检暗自思索解决办法,总不能用强吧,这些掌握粮食的人,在地方上可比他这个皇帝说话好使多了,朱由检要是敢用强,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户部右侍郎毕自严求见。”还没等朱由检想出个好办法,又以为大佬求见。

“宣,”毕自严啊,崇祯时期的户部尚书,以精打细算出名,给崇祯皇帝支撑了十年的财政,非常有本事。

本来朱由检刚开始想让毕自严当户部尚书,可后来改变注意,因为这个毕自严太过精打细算,也就预示着将来,朱由检想用钱做点什么,恐怕都会被这位大佬给卡着。

朱由检可不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朱由检准备干大事,那么很多事情就不是如今的朝中大臣能够理解得了的,而户部是关键中的关键,一旦死卡着钱,就有朱由检头疼的了。

所以毕自严倒霉,只能委屈当个户部右侍郎。

“参见陛下!”毕自严年纪也不小,快四十多快五十了吧,这个年代,常年熬夜,保养不好,五六十就是生命的终点。

“免礼,赐座。”对于这种忠心又有本事的老臣,朱由检还是非常尊重的。

“谢陛下,”毕自严被朱由检赐座,也毫无井阑,经历太多了,不是小恩小惠就能感动的。

朱由检默默的看着毕自严,想知道这位大佬来干嘛。

毕自严也没让朱由检久等,“陛下,如今建奴势大,山海镇虽有重兵,但不可不防,臣以为,当在永宁府与顺天府之间布置重兵,修建堡垒。”

朱由检听后微微皱眉:“毕卿家也关心边防之事,朕心甚蔚。”

毕自严作为官场老油条,当然听出朱由检的意思,一个户部侍郎,关心得有点多了。

不过毕自严可不是那些白面书生,早就练就了一副牛皮脸,直接当朱由检是在夸他一般,依然继续道:“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

“臣还听闻,大明海上海盗猖獗,与红夷多有往来,臣以为,当在天津卫建海防炮台,保京师安稳。”

听了毕自严的话,朱由检微微皱眉,不解的看着毕自严,这又是屯兵建堡,又是住建炮台的,毕自严闹得那一出啊。

“如今大明边关稳固,山海镇与关宁一带屯兵十数万,又有毛文龙镇守东江镇,边关无忧,毕卿家无需担忧。”开什么玩笑,建炮台不要钱啊,有这个钱,还不如拿来打造一支强的海军。

“钱?”突然,朱由检似乎明白了什么,这个毕自严真会转弯子。

“各地建造堡垒炮台,不知耗费多少钱财,户部可能拿出来?”朱由检可不准备继续动用内库的钱,这些可是他翻盘的资本,下定决心,无论毕自严说的如何天花乱坠,也不会再动内库的钱。

果然,毕自严继续装糊涂道:“陛下,边关住兵十数万,又有东江镇远在海外,每日耗费钱粮不可估计,若新建堡垒炮台,大明赋税难以支撑。”

如同朱由检所料,毕自严还是硬生生的将话题扯到钱上边去了,这是在哭穷呢。

出乎意料的是,毕自严根本没有打算向朱由检要钱,可毕自严想要朱由检的命,“陛下,如今户部空虚,已无余钱,而边患愈演愈热,为了保边关无事,臣请增派辽饷!”

“增派辽饷!”朱由检听了此话,脸色铁青,这个毕自严原来打的这个注意,为了增加赋税,竟然将注意打到辽饷上去。

辽饷是万历年间开始增收的一个专项赋税,也是明末农民起义不断的罪魁祸之一。

刚开始,辽饷的确解决了大明的财政危机,每年辽饷一项就收到数百万两税银,那个时候的辽饷税率还是非常低的。

可后来,从天启年开始,朝廷越来越缺钱,不断增派辽饷的同时,又增加了杂税、行盐等。

短短十年时间,大明百姓被辽饷闹得苦不堪言,被逼得走投无路,纷纷造反。

“你准备增派多少辽饷?”朱由检声音越来越冷,这个毕自严,为了让大明户部充实,还真是绞尽脑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