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委员会三分之一是贵族,三分之一是城镇居民,另外的三分之一则来自于农村。
看上去,似乎兼顾了各个阶层的利益,似乎可以真的贯彻“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观点。为此,叶卡捷琳娜还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亲自撰写了长达600页的《法典起草指导书》。
夜晚的冬宫,叶卡捷琳娜在奋笔疾书。
在她宽大的书案上,摆放着孟德斯鸠的鸿篇巨制《论法的精神》,以及其他思想启蒙家的著作。
她在自己的草稿上写下:
“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我希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温和的国家里,最下等的公民财产与荣誉,也都受到尊重。。。。。。”②
在一百年之后,俄罗斯的报纸上有人盛赞叶皇的行为:
“在这份指导书被公布的这一天起,俄罗斯人第一次获得称为公民的权利!”③
。。。。。。
秦朝。
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均眼睛一亮:“国家本就该以法度为准。”
秦律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依然是秦朝所有人,从权贵到百姓们的社会生活准则,这一点是不能质疑的。
只是,从仙画出现后,它也做了很多的调整。
李斯看着那套厚厚的《论法的精神》,心里痒痒,很想钻到仙画里去看看这沓书的内容。
不过,限制君王的权力什么的,听听就好了。
没人会傻到把这一点给提出来。
民间。
如今的很多时空在经历过教育大改革之后,普通老百姓的素养与见识都上了一层楼。
对于“律法”之类相对比较深奥的话题,他们虽然暂时也还没有什么深刻的见解与观点,但最起码已经可以懵懂的明白其中意思。
也因此,大家所受到的震撼要更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人嘟囔道,“想得倒是比较美好,王子与庶民同罪,这样的事情,听听就好。。。。。。”
也有人在迷茫又带着点好奇的琢磨着这个词:“公民的权利。。。。。。”
也有人直不楞登,略带不满的道:“什么叫塑造自己的形象?这不就是在骗人吗?”
他的旁边站着一位睿智老者,意味深长的道:“若是能伪装一辈子,那假的也成了真的。”
而在一处文史大家们的聚会中。
有人微微摇头:“这未免也太过理想化了。”
就算是法制最严明的秦朝,只要是犯了法,那的确是王子与庶民同罪,可问题是针对两者的律条本来就不一样。
“可这句话由君王提出来,或许还真能成真?”有人忍不住道。
“何其难。”旁边的文士接口道,“服从君王的命令和法律,而不是君王本身。。。。。。这本来就是个悖论吧,若是不服从君王本身,那又如何树立君王命令的权威性?”
“这的确是矛盾之处。”
这个观点顿时又引来了其他人的兴趣,大家开始踊跃发言来讨论。
如果和十几年前的此类聚会相比,就会发现,这样的发言变得越来越务实,之乎者也这样的引经据典也少了些,原本的“清谈”风气似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民间的有识之士们尚且有这样的认知,就更别提朝堂之上的君臣们了。
只不过,君与臣也并不是站在同一个战壕之内,大家各有各的出发点,同样各有各的心思。
有些帝王恨不得让仙画立刻消失,只是他们很快就只能无能狂怒。
而臣子们,尤其是一些思想并不迂腐的能臣贤臣们,开始认真思考仙画里传递出来的一些思想。
或许在很久以后,这些微小的思想的火花能够成为燎原之火。
但此刻,大家都还是更关注天幕上还在放映的内容——
除此之外,教育也是叶卡捷琳娜很重要的一项政绩与成就。
她很重视教育的发展,为此专门拟定了国立教育条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小学和中学,并且开始向现代学科靠拢。
这也为后续俄罗斯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叶卡捷琳娜还很看重女性教育,为此成立了贵族女子教育协会,后来又成立了专门的女校。
冬宫的舞会,辉煌庞大,让人向往。
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有来自于俄罗斯各个城市以及欧洲各个公国的贵族们身穿华服来到这里,开展自己的社交,联络友情,交换利益。
这也是观点得以扩散的最佳场合。
女皇自然是这场舞会的中心,在她的周围围绕着王公大臣们以及家世显赫的贵族夫人们。
叶卡捷琳娜正在发表着自己的演讲:
“我认为我们遵循彼得一世的遗愿,将我们的女孩子们从修道院里解救出来,那里教导不了她们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