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种优化通常依赖于经验和时间积累。
很多大型企业因为入行早,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即使使用相同技术水平的硬件,他们的设备性能依然更优,从而形成了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
然而,如今算法工程师们的努力正逐渐改变这一局面。
通过理论指导,控制系统的研变得更加高效,为后国家追赶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许宁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在致力于此,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科研效率,使有限的资金挥更大的效能。
听完这段话,周围的三人面露沉思之色,显然被许宁的话语触动。
他们来自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曾经短暂火热但根基不稳的时代,当时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实用性和未来前景缺乏清晰的认识。
现在,许宁的话让他们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背后的价值与潜力。
作为大二的学生,这是他们次认真思考学业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在大家交谈之际,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优化算法运行即将结束。
这次与以往不同,程序并未生成任何实质性的输出。
许宁停下了程序,迅浏览日志文件后指出问题:“我们遇到了瓶颈,因为处理约束的方式有误,导致无法获得有效的结果。”
团队成员面露惊讶。
许宁接着解释道:“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使用的方法虽然巧妙利用了规则,但只能解决特定类型的问题,并不能广泛应用于实际。
第二名的算法同样有限制,对于参数过多的情况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前两名的算法更像是为了比赛而研,而非真正解决问题的工具。”
“从竞赛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追求对现实世界更有帮助的解决方案。”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根据你们的反馈,我猜测本届比赛可能会引入新的规则来限制这种倾向,例如加入一个非标准的测试模型。”
那晚,许宁再次成为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
起初,他认为指导燕大学生参加国际进化算法大赛只是个小任务;
直到揭牌仪式那天,当杜亦熵将他引荐给杨芙青和王阳原两位院士时,他才意识到这个经历可能蕴含着更深远的意义。
对于外界而言,杨院士最知名的身份或许是京大蓝鸟公司的创始人。
然而,在业内,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杨芙青和王阳原夫妻二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别主导开了华夏台百万次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及内存技术,大大缩短了华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尽管当时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看似平凡,但它却是华夏电子工业展的重要标志,支撑了国家关键领域的进步。
因此,当这两位专家出现在京航计算中心时,其意义非凡,表明国家正鼓励高校自主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
因为许宁的身份特殊,这次的仪式办得低调而精致,在一个宽敞的室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