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我被忽悠考科举全文免费阅读 > 第 67 章(第3页)

第 67 章(第3页)

盛叶舟无语凝噎,望着号房顶

默默了会呆,认命坐起打扫书案。

扫完答卷下,盛叶舟只检查了遍有没有错漏,确认没有问题后饭都没吃便合衣躺下。

第一夜,他睡得极不安稳,从睡着后就做了一通乱七八糟的梦。

第二日,身子更加沉重,不过好在脑子昏昏沉沉的状况减轻了些。

凭借着全身毅力,盛叶舟在展开考卷前去接水处用冷水洗了把脸,折回号房后打起精神先做些热乎吃食。

热粥下肚,稍有些精神头了,盛叶舟才展开答卷细细重读。

第三场策问。

题目人间门,不见人间门无处处。

今年春色不胜春,不见春风不知春。

诗词出自一位非常善于描写秀丽风景的诗人,但策问出这个题目并不是想要众位考生膜拜此人写诗有多好。

比起诗词,这位名叫孙成的人更富有争议。

孙成,宁成国滦县人士,先帝在位期间门一个没留下什么好名声的知县。

此人出生寒门,寒窗十年终于高中,以榜眼入翰林院任职,当时也曾无比风光。

后外放为石江县县令,任职期间门成日里沉迷游乐,召集城中读书人饮酒作对,留下无数绝句于世。

但因其政绩平平,多年不得擢升,在知县一位上呆了整整三十年直至去世。

后世对其的争议就来自于他的不作为,孙成有才这一点毋庸置疑,若不是如此怎会在殿试的策论上一句夺得榜眼。

而每当县城内真有事需解决时他也能处理得干脆利落。

但此人就是没有进取心,被后世许多人认为其带坏朝廷官员风气,若真人人都像是他这般不作为,那国家还何谈展繁荣。

反正后世对其褒贬不一,盛叶舟所读许多杂书中自然也有关于他的内容。

看到出题,整个贡院中应该十之八九都认为此举是告诫这些未来的朝廷官员,而最为稳妥的回答便是附和题目跟风骂上孙成一通。

但盛叶舟对孙成很感兴趣,私下寻了不少关于他的传记来看。

初入翰林,其实孙成也是抱着满腔报效朝廷的心思,奈何每每有了点功劳都会上官所抢,久而久之便再也不想为他人做嫁衣。

而那位上官之所以会欺压孙成,说到底还是因为其寒门出生,背后没有靠山罢了。

后来孙成下放石江县,回安义府述职期间门见识过无数大小官员为擢升往上官府邸送金银走动拍马屁的样子,更是心灰意冷。

心既已冷,又何来心思勤政为民。

这些事迹盛叶舟都是在孙成去世后留下的自传中所提及,他虽逍遥半生,临了临了却还是难平心中郁气。

心有不忿却无力改变。

策问不仅要猜题,还要给出对策和办法。

盛叶舟扶额沉吟,余光中瞥见斜对面考生满面红光,大笔一挥豪迈地在草纸上刷刷落笔。

就这么目无焦点地看了半晌,才缓缓提笔落

下。

既然读过孙成的自传,盛叶舟便从这本自传写起。

官员每三年的官员考核述职本是意在为朝廷选拔更多办事实的官员,但由此滋生的一些列私下走动却让述职变了味。

以孙成为例,每年县令俸禄不过二百两白银,这么点禄银又如何有银子走动。

所以此私下默认的举动是逼着这些小官们从其他方向搞银子,要么便是家底丰厚,足以支撑其走动送礼。

当然盛叶舟也没傻到指出是六部尚书之错,毕竟吏部尚书可是他大伯父。

所以文中他只道多年来形成的风气想一朝一夕改之万难,听闻六部尚书为躲避那些送礼之人每到述职之时多是闭门谢客也无济于事。

与其从考核之人入手,还不如从这些想报销朝廷而最终郁郁不得志的官员上增加举措。

先便是各个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需得从百姓入手。

每年的政绩好坏因由百姓们评论,再由朝廷派监察使查访政绩真实性。

如何改变其考核真假盛叶舟只略略提过几句便作罢,要真如此简单,皇上及其众大臣又如何想不到此举。

他只提起,剩下由那些心思活络的大臣们来想出具体法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