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宫宴结束后,直至腊月,大昭寸雨未滴,南方的农田大面积枯萎,粮食颗粒无收。
往日里,稻香四溢,麦浪滚滚,如今却是一片枯黄,裂土遍地,绿意难寻。
劳作了大半年的百姓,看着死在地里即将丰收的庄稼,跪地哭嚎,那是他们的命根子。
不仅南方无雨,北方也不曾落雪,大昭皇帝除了每日召集群臣议事,整日闭殿祈雪。
今日早朝,大殿气氛依旧无比沉重,皇帝龙颜憔悴,眉头紧锁。
他手中紧握着一份份来自地方灾情的奏报,旱灾已经持续太久,再这样下去,国家将陷入动荡,百姓将生灵涂炭。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御书房内的众位大臣,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面露忧色,却都无一例外地沉默着。
可天灾面前,下方的大臣们除了一些毫无价值的感叹,也说不出别的什么,每日都是这么几句话。
“皇上,此次旱灾来势汹汹,已经持续数月未见滴雨,再这样下去,恐怕今年的收成将颗粒无收啊!”
“京城关外的流民越来越多,在这么下去恐生暴乱,百姓因饥荒尸横遍野,再这么下去,也恐生瘟疫啊!”
“……”
上座的皇帝眉头紧锁,耳朵都要生茧子了,他猛拍案桌道:“朕岂能不知?但天灾人祸,非人力所能及,还请诸位爱卿集思广益,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他知道,这场旱灾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语气稍稍缓和,“诸位爱卿,朕知道你们都在为旱灾之事忧心忡忡,朕也日夜难寐,今日召你们前来,就是要拿出个章程来,共同商议救灾之策。”
殿中静了片刻,汪太傅站了出来,他拱手行礼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稳定民心,才能防止动荡。”
户部尚书摇了摇头,“汪太傅,开仓放粮确是当务之急,但如今大昭无一处不受旱灾所累,粮仓中的粮食有限,难以支撑,给谁不给谁,又难取舍,不是长久之计啊。”
吏部侍郎献计道:“陛下,臣以为,我们可以从河道入手,开凿水渠,引他处之水灌溉农田,只要水源充足,旱灾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却立刻被工部侍郎驳回了,“此计虽好,但开凿水渠并非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时间紧迫,难以调度。”
吏部侍郎急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不如时候,总要拿出个章程。”
皇帝看了看再次沉默的大臣,目光转向几位王爷,“诸位皇儿觉得呢?”
几人互看一眼,凌骁齐却上前一步,巧妙道:“陛下,臣以为众位大臣的建议皆有可取之处,不如各取所长,用以应对眼下危机。”
皇帝提起几分兴趣,“你且详细说说。”
凌骁齐道:“不如先开仓放粮,拖延局面,同时征调灾民服徭役修水渠,也能消化荒民数量,各府可募捐银两协助朝廷向邻近诸国购买粮食,以度过难关。”
众位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开始讨论起具体的实施细节。
有人提议从各地征调民夫,有人提议动用军队的力量,还有人提议向富商大贾筹集资金。
皇帝听着众臣的议论,心中逐渐有了计较。
他挥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缓缓说道:“诸位爱卿的建议都很好,救灾之事关乎国家安危、百姓生死,朕决定,即刻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征调民夫和军队,开凿水渠,引他处之水灌溉农田。至于资金问题,各府尽力筹集,确保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众位大臣闻言,纷纷跪拜在地,高呼:“陛下圣明!”
皇帝摆了摆手,示意大家起身。他深知,这场旱灾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他和众位大臣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诸位爱卿,救灾之事任重而道远。朕希望你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皇帝的声音坚定。
众位大臣纷纷点头表示决心,拍着皇帝的马屁。
随着时间的推移,救灾工作逐渐展开了,开仓放粮的诏令迅速传达到各地,粮仓的大门纷纷打开,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同时,征调的民夫和军队也迅速集结起来,他们带着工具和装备,奔赴河道开凿水渠。
然而,旱灾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尽管朝廷倾尽全力,但开凿水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粮仓中的粮食也有限,难以长期支撑。
随着时间的推移,旱灾愈发严重,灾民们纷纷涌向京城,祈求朝廷的救济。
瑾王府中,云畔看着提前囤积在货仓的粮食,心中的忧虑并未减少。
前世,这场旱灾一直持续到来年夏天,她手中的粮食还远远不够。
她命人在城外以瑾王府的名义搭建粥棚,分发给灾民们。
慎武伯府收到消息后,不用云畔提醒,便紧随其后,也设下了棚子,由二舅母亲自负责,此时她才知道云畔为何让她们提前买粮。
在两府的带领下,其他各府纷纷效仿,城外渐渐形成难民的安置所。
其他各州府城也在京城的带动下,不管是图名,还是真有善心,尽皆效仿。
然而,旱灾的阴霾却并没有因此散去,尽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开凿的水渠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的灌溉需求,粥铺没办法照顾全天下的百姓,粮食也即将告罄。
就在这时,京城流传出靖王府云侧妃日夜抄写经文,为灾民祈福的消息,皇后大赞仁善,引无数高门贵女追捧,执笔加入其中。
百姓对云瑞的祥瑞之名早有耳闻,希望在她的福泽之下可以度过难关。
谣言逐渐离谱,说云瑞是女娲娘娘坐下的童女,她的愿望可直达上苍,得神仙垂怜。
百姓们心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