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新中国电影时期 > 一电影工业在长春的崛起(第1页)

一电影工业在长春的崛起(第1页)

第六章

电影工业的培育与壮大

一、电影工业在长春的崛起

在今天的长影院内,一大批老建筑在阳光下显露着历史的样貌,曾经高大的摄影棚、混录棚、洗印车间等电影工业的标志性场所仍然都在。其中,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使用面积2900平方米,位于院子中间位置的三层独栋小楼,即为洗印车间,是电影胶片从冲洗底片到印制拷贝的生产车间。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洗印车间,也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完整保留洗印设备、车间布局的洗印厂。2021年,这里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国家工业遗址基地”。

严格来讲,电影工业是指贯穿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服务及设施设备生产厂家共同构成的电影生产体系。广义的电影工业包括电影生产、营销、发行、后产品开发等。长春的电影工业是从1945年成立的长影前身——东北电影公司开始的。当时我党接收了“满映”。后来因为解放战争爆发,东影又辗转到黑龙江兴山重建电影厂。1948年长春解放后,再次回到长春,真正建起了新中国电影的工业基础。

1948年年底,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从兴山搬回长春提上电影厂的议事日程。袁牧之的目标非常清晰,回到长春后,利用“满映”的原址,通过在兴山积累的经验以及使用流畅

的设备,尽快建立起电影工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电影的全链条创作、生产流程。

通过前期的调查,在战争的影响下,“满映”的电影工业基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需要修复,如洗印车间和录音车间等重要生产车间的水电和暖气都已经被切断了,几乎所有的摄影棚都被破坏了;有些需要改建,如音乐排练室、机械工厂、化学工厂;有些需要新建,如仓库严重不足。

在袁牧之的领导下,电影厂派出得力干将,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投入246亿元旧币,使电影厂焕然一新。

1949年3月底,列车长鸣,电影厂开始了向长春的进发,三年前被迫离家出走的电影创作队伍终于回来了。全厂各类设施设备以及相关资材共计装了1000多个箱子,搬上火车,竟然多达32个车皮。

(一)摄影棚、混录棚

电影厂首先修复的是六个摄影棚。这六个摄影棚均为三层高,砖木砼混结构,建筑面积从620至630平方米不等。1964年,电影厂又开始建设第七摄影棚,面积达到1200多平方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摄影棚。正是在这些摄影棚里,出产了新中国一部又一部经典影片。

第一摄影棚建筑面积623平方米,使用面积478平方米。在这里拍摄的电影或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的主要有故事片《白毛女》《刘三姐》

《战火中的青春》《画中人》《芦笙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吉鸿昌》,还有戏曲片《刘巧儿》《朝阳沟》等。

第二摄影棚建筑面积620平方米,使用面积485平方米。在这里拍摄的电影或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的主要有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丰收》《两家人》《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兵临城下》《战火中的青春》《风从东方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苦难的心》《北斗》《人到中年》《十六号病房》《两宫皇太后》及戏曲片《奇袭白虎团》《窦娥冤》《五女拜寿》等。

电影《北斗》拍摄工作照

第三摄影棚建筑面积630平方米,使用面积510。6平方米。在这里拍摄的电影或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的主要有故事片《党的女儿》《英雄儿女》《六号门》《国庆十点钟》《草原上的人们》《李冰》《保密局的枪声》《苦恋》及戏曲片《秦香莲》《节振国》等。自20世纪70年代后,此棚作为特技摄影棚使用。

第四摄影棚建筑面积626平方米,使用面积503平方米。在这里拍摄的电影或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的主要有故事片《甲午风云》《达吉和他的父亲》《地下尖兵》《独立大队》《冰上姐妹》《花好月圆》《芦笙恋歌》《寂静的山林》《祖国的花朵》

《三进山城》《徐秋影案件》《怒海轻骑》《红牡丹》《佩剑将军》《开国大典》等。

第五摄影棚建筑面积621平方米,使用面积503。3平方米。在这里拍摄的电影或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的主要有故事片《边寨烽火》《花好月圆》《保密局的枪声》《大渡河》及戏曲片《小姑贤》《刘巧儿》《桃李梅》《花为媒》等。1991年1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此接见了故事片《铁血群英》摄制组的演职人员。

电影《祖国的花朵》海报影片于1955年公映

第六摄影棚建筑面积630平方米,使用面积489。5平方米。在这里拍摄的电影或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的主要有故事片《红孩子》《上甘岭》《党的女儿》《三进山城》《战洪图》《创业》《残雪》《人到中年》《不该发生的故事》《直奉大战》《九香》等。1958年2月14日,毛泽东在此接见了故事片《红孩子》摄制组的演职人员。

作为当年全国最大的摄影棚,在第七摄影棚拍摄的电影或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的主要有故事片《青松岭》《杜十娘》《开国大典》及戏曲片《沙家浜》《火焰山》《蝶恋花》等。

在摄影棚的边上,长影最初的建设者们还留下了一处重要的电影工业遗迹,即混合录音棚,又称第一录音室。其建筑面积677平方米

,使用面积476。2平方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引进苏联“提那夫”混合录音台、德国“西门子”混合录音台、英国SSL调音台、美国MTE录音机等设备。70年代中期之前,长影影片的音乐录制及混合录音工作均在此完成。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主要进行混合录音工作,是国内最早通过英国杜比公司认证的9家混录棚之一。

(二)洗印厂

早在1946年,东影就成立了洗印科。同年秋,延安电影团的一批技术人员进入洗印科,充实了干部队伍。不久,东影干部培训班的4批学员、西北电影工学队的人员及一批大学生进入洗印科,加强了技术力量。1953年10月,洗印科改称洗印车间。1957年,长影结束单一生产黑白影片的历史,顺利进入彩色片生产转型阶段,这也是电影洗印工业的一次革新。1969年,在吉林永吉县双河镇建立了八七五厂。1982年2月8日,八七五厂撤销,人员、设备撤回长影,和洗印车间合并成立洗印厂,下设经营管理科、鉴定科及成品、半成品、查化、机电4个车间,人员达到289人。1987年4月,洗印厂改为洗印分厂。2000年,洗印分厂改制成立长影集团洗印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数字技术替代胶片后,洗印厂停止生产。

目前,位于长

春市红旗街1118号长影集团院内的洗印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160。7平方米,层高1。79米;一层1329。7平方米,层高3。55米;二层1308。4平方米,层高3。3米;三层548。2平方米,层高3。02米。长期以来,洗印厂是长影电影生产后期冲洗底片、印制大批拷贝的工作场所,是全国洗印电影拷贝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目前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电影洗印工业遗址。

电影洗印有着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从原底冲洗开始,至包装发行结束,分别是:原底冲洗、底片鉴定、样片制作、底片剪接、配光、音画合成、校正拷贝、标准拷贝、翻正翻底、印制冲洗大批拷贝、整理鉴定、包装发行,共有12个程序。其中,“原底冲洗”主要是对拍摄完成的电影底片进行冲洗成像;“底片鉴定”是对原底片在曝光、划痕、挑孔等物理属性方面进行技术鉴定;“样片制作”是把底片印制冲洗成正片,鉴定员通过正片确认镜头是否合格,并交与剪辑师进行剪辑;“底片剪接”是对照剪辑好的样片顺序,将底片进行连接,俗称套底;“配光”相当于数字电影后期调色工艺,根据底片的色彩密度情况,分别给出不同的曝光量(即光号),使密度颜色达到艺术

标准要求;“音画合成”是将画面原底与声音原底同步合成,使画面与声音完全吻合;“校正拷贝”是按照剪接好的画底声底印制的拷贝,用于艺术审查与技术审查;“标准拷贝”是按照艺术审查和技术审查提出的要求进行修改后,印制的完整拷贝;“翻正翻底”是为了保护原底,避免原底造成损伤,在生产过程中首先将原底印制成翻正片,再由翻正片印制成翻底片,用于大批拷贝制作;“印制冲洗大批拷贝”是通过印片机将翻底片印制成正片,然后再由洗片机进行冲洗,完成大批拷贝制作;“整理鉴定”是对大批拷贝的胶片接头进行技术处理,并通过放映进行质量鉴定;“包装发行”是将成品拷贝装箱后,发往全国各放映单位。

几十年来,洗印厂所使用的设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洗印车间是长影电影生产后期冲洗底片、印制大批拷贝的工作场所,是全国洗印电影拷贝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目前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电影洗印工业遗址

其中主要有上海“井冈山牌”Y-35连续式印片机、无锡超声波接片机、美国“贝尔浩”C型印片机、英国“海泽丁”(HAZELTINE)电子配光机、苏联“乌卡”磨片机、美国“柯达”感光仪、上海4401型洗片机、美国“MACBETHTD-504”密度计,等等。

(三)机械工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