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失常后的李晓霞虽然将一切都忘却,却
唯独对这歌声有感觉,她常常一个人在附近流连、徘徊,只为这歌声给她以安慰。如此,过了十年。直到有一天,另一个剧团来戏院演戏。一个名叫孙小鸥的人听到了夜半歌声,与宋丹萍结识,不仅得到了艺术上的指点,还知道了背后的故事。
宋丹萍希望孙小鸥能够帮助他照顾李晓霞。孙小鸥便假扮宋丹萍给李晓霞一些精神上的抚慰。不久后的一天,戏院上演剧目,汤俊前来观戏,看上了孙小鸥的心上人——演员绿蝶。戏结束后,汤俊追入后台,侮辱绿蝶,孙小鸥与之搏斗。汤俊掏枪向孙小鸥射击,绿蝶冲上去挡子弹,倒地身亡。听到枪声的宋丹萍从楼顶下来,与汤俊搏斗,并告诉汤俊,眼前这个面目狰狞的人就是汤俊十多年前害过的宋丹萍。恐惧的汤俊失足从楼上掉下摔死,而宋丹萍也跳入熊熊燃烧的烈焰中自杀。影片的最后,孙小鸥决定假扮宋丹萍的身份与李晓霞生活在一起。
影片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票房实现了大卖。特别是电影中的音乐及歌词,影响了大批青年。为了做好插曲,导演马徐维邦找到了后来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三首电影插曲传唱一时。特别是金山扮演的宋丹萍在戏院顶楼上的歌,更令人刻骨难忘:“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在这漫漫的黑夜
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只有你的眼能看破我的生命,只有你的心能理解我的衷情……”
金山的演技在电影中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骇人的丑陋与内心的纯善,在他的举手投足间,如此清晰地表达出来,那种对比的震撼从银幕上直摄人的内心。而这种精彩在金山之后的舞台表演中不断呈现,话剧《屈原》就是这样。
全面抗战爆发后,金山加入了救亡演剧第二队,从上海出发,一路西行,最终到达重庆,加入“中华剧艺社”。随后,他在重庆、香港、新加坡等地参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民族万岁》等话剧。1942年,回到重庆的金山受邀出演郭沫若的名剧《屈原》。
接受邀请的金山并没有急着走上舞台,而是在思考如何才能把屈原表达得形神兼具,他觉得自己首先要进入屈原,否则演出来的屈原就不真实,没有震撼力。“为了塑造屈原这一爱国诗人的形象,他如醉如痴,用他的那股疯劲创造人物,他不顾人们笑谈,穿着古代的长袍,走到大街上,走到江边,孤身单影,徘徊在嘉陵江畔;背诵台词,练习身段,俯视着滚滚的嘉陵江水;他思索着屈原的且行且吟,使他怦然心动,他的血在涌,泪在流,终于激情澎湃,有如排山倒海……他就这样‘水到渠成’,《雷电颂》长达15分钟的台词一气呵成了。这是《屈原》
剧中高难度大段独白,是《屈原》剧中的灵魂啊!《屈原》的演出盛况空前,观众高呼:‘屈原、金山,金山、屈原!’”#pageNote#3
金山(右)和张瑞芳(左)
在紧张筹演《屈原》的过程中,金山结识了演员张瑞芳,张瑞芳后来塑造了李双双的经典形象。此时她在《屈原》剧中扮演名为婵娟的美貌女子,忽有一天收到了金山的一封长信。很快,他们相恋了,并最终结为夫妻。而此时,金山曾经的伴侣王莹已经飞去美国。
1945年,抗战胜利,金山与张瑞芳回到了上海。每天忙着周旋于各种帮派、资本家、社会名流之间的金山,对于自己的家庭并不是太上心。这让张瑞芳疑惑而又苦恼,耳边经常响起《夜半歌声》的旋律:“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越来越多的感情上的纠缠让张瑞芳在5年之后金山与孙维世深度交往时做出了放弃婚姻的决定,虽然此时他们还要携手同行。
他们同行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东北。
国民党当然知道有一个“满映”,相比中日战争时期的上海、香港、重庆等地的电影机构和电影设施,战后的“满映”完好无损。这笔文化上的巨额财富,让任何一个政党,让任何一个电影人都心动不已。
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东北特派员的潘公弼受上级指派,要代表国民政
府到东北,把那里的文化机构和电影设施接收过来。作为金山的姐夫,作为大名鼎鼎的报人,潘公弼当然知道金山对电影比较熟悉,所以希望他能共同前往。
金山欣然同意,并着手组织人员。他先找到了李畏和沈剡,然后又写信给摄影师杨霁明,找到作曲家盛家伦。杨霁明又找来录音师官质斌,张瑞芳则介绍了自己的姐姐张楠和姐夫王紫东,还找来了戴浩和剧场管理方面的行家刘纪元。这样,一个各方面电影专业都有所涉及的比较精干的接收班底形成了。
大家都清楚,此时苏联军队正占领着东北,共产党的军队也在大规模向东北转移,国民党对东北异常敏感,情况比较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稳妥越好。金山想到了杜月笙。
听说金山要到东北去接收“满映”,想在东北扩大影响的杜月笙,便立即给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东北督导室主任文强写了一封信,希望他给予金山等人一定的照顾。
带着这封信,以及国民党特别党证,这个1932年就加入中共的老共产党员从上海出发了。1946年年初,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北平的街头。东北的形势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他们要先观察一下,等待奔赴东北的时机。
就在此时,远赴苏联的袁牧之及从延安赶来的舒群、田方、钱筱璋等人正在抚顺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聚首。他
们的目标与金山一样:接收“满映”。
1946年3月13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沈阳,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迅速转移。潘公弼带着金山、李畏等人于3月下旬进入沈阳。一路之上,潘公弼脑袋里想的是,等部队占领长春后,即刻创办一份报纸;而金山想的是,一进长春,接收“满映”后,立即着手拍摄一部新电影。
人生的一个新的转折即将到来,金山既憧憬又激动,无眠之夜,歌声依旧:“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
1946年5月中旬,在已经被炮火反复轰炸不知多少次,大地已经化为焦土的四平街附近,由廖耀湘负责指挥的国民党军新六军的新编二十二师,以600多辆汽车、坦克和火炮的装备,强力突破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防线。在接下来的塔子山阵地,面对国民党军的集团式冲锋,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士一个顶十个,尽管血肉横飞、血流成河,仍在拼命阻击。
5月18日下午,塔子山阵地官兵全体阵亡,阵地失守。林彪下令,东北民主联军全线向东北方撤退。后在林彪、罗荣桓、彭真等决策下,全军退到今天吉林省境内的松花江以北,长春一并放弃。
5月23日,国民党军队东进,占领长春,接着,其军队向北推进,直至松花江南岸。就在这时,在中共
中央部署之下,由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山东解放区地盘不断扩大,严重威胁国民党核心铁路补给线的安全。无奈之下,本来已经准备调往东北的两个国民党军被蒋介石紧急调往山东。几乎就在同时,美国方面来中国调解的代表担心东北战局的升级给苏联军队的军事行动提供借口,威胁说如果东北战争不停,将终止美国的对华援助。在多方压力之下,蒋介石决定短期停战。
1946年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了东北暂时休战的协议。至此,东北形成了国共隔松花江而治的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东北电影制片厂才能在兴山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从事大量的影片生产,国民党确定的“满映”接收大员金山才能顺顺利利来到长春,接手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
有着国民党党员、共产党党员等多重身份的金山带领他的接收团队于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后的第三天,即5月26日进入长春。他到原“满映”的大院里走了一圈后发现,这里的厂房空空荡荡,设备器材已经被拆卸运走,没有运走的几台设备,显得十分破旧。
金山心里清楚,他所能接收的,第一,是这个电影厂的名气;第二,是这里的厂房;第三,是剩下的原“满映”的员工。
金山决定分“两路”出击。一路是与国民党在长春的军政
要人广泛接触,创造未来工作的有利环境。此时,国民党任命梁华盛为吉林省主席。军队方面,郑洞国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孙立人是新一军军长,廖耀湘是新六军军长。通过多种特殊关系,金山很快与这些军政要员建立了紧密联系,大家也对这个大艺术家表示尊敬,觥筹交错之间,形成了那个纷纭杂沓年代的“复杂的”友情。与此同时,金山不断加强与设在沈阳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东北特派员办公处的联络,因为电影厂隶属于这个办公处。
另一路是找到进入原“满映”的切入口。在相关人员的介绍下,金山找到了原“满映”的工作人员李凤仪,让他先在私底下告诉大家,政府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并尽快给大家发放工资。然后,他通过多方调查和组织,建立起行政框架:金山任厂长,李畏任秘书主任;电影厂下设三个组和两个团,三个组分别是总务组、技术组和剧务组,两个团即剧团和交响乐团;总务组的组长是王紫东,技术组的组长是杨霁明,剧务组的组长是朱文顺,而剧团的团长由沈剡出任,交响乐团的团长则是盛家伦。
交响乐团的底子可不一般,都是原来伪满“宫内府乐队”的成员。把“宫内府乐队”接收过来成立交响乐团,并不是金山的一时兴起,而是有着长远打算的。正是这支乐团,为即将拍
摄的电影增添了不少光彩。
1946年7月7日,自共产党占主导地位的东北电影公司搬走后,已经寂静了近两个月的“满映”大院又热闹起来,全厂职员大会召开,被初步集中起来的300多人会聚一堂。金山向大家宣布:“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式建立。
这个有别于日后长影的电影厂,历史上被称为“长制”。“长制”又称为“中电”四厂,统一在国民党管理的电影厂的序列里。
所谓“中电”,是指中央电影摄影场,它“与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一样,是国营电影离抗战最近的重要机构。‘中电’最初创设于1931年,首任场长为黄英,是由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领导,由其文艺科辖下的电影股扩展而成”#pageNote#4。
成立大会的召开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长春短暂的和平也让不少本来离开的员工又返厂上班,没多久,又有百人左右加入“长制”,追随金山从事电影创作。人员多了,问题也来了:这么多人的生活问题如何解决?金山利用自己与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想尽办法,维持着电影厂的运转。
作为厂长,金山一直酝酿着电影拍摄,可是此时的电影厂连一台摄影机也没有。他四方打探,听说了一个消息:在“满映”时期,有一台摄影机坏了,送到北平修理。他马上派人前往,“把原‘满映’送到北平修理的一台摄
影机取回来……”#pageNote#5同时,他又派人到上海购置电影拍摄设备和器材,然后,“又把东北电影公司搬迁中淘汰下来的洗片设备修复起来,用手摇的办法勉强洗片。录音就是用原唱片厂日本厂长(日共党员)交来的那架锈蚀的录音机。这样总算勉强具备了拍片的条件”#pageNote#6。
在这一年的11月,张瑞芳赶到了长春,几乎与她同期到达的还有戴浩和刘纪元等人。
各方条件终于具备了,金山踌躇满志,他想做监制、编剧、导演,他要大干一场,他的心中已经无数次想象这个电影的名字:《松花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