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色思想的“种子”
如今,人们在谈到长影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表述“长影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那么,红色的基因到底从哪里来?其源头在哪里?
1932年,夏衍成为当时上海有名的电影公司——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他觉得有必要推动电影评论的引导力,于是推动左翼戏剧家联盟筹备建立“影评人小组”,很快,这个小组就成立了。1933年,又成立了以夏衍为组长,由阿英、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等人组成的五人电影小组,这是在瞿秋白的直接指挥下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小组。而所有这一切,为左翼电影的发生发展准备好了条件。陆弘石在《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中这样表述:“这些年轻的怀有马列主义信仰的左翼文化人很快便对整个电影创作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丁亚平则在《中国电影通史》里称:“1932年,中国电影开始‘向左转’。”
在“电影小组”的领导下拍摄了大量反映底层民众生活的左翼电影。后来,去延安又来到东北的长影早期领导者袁牧之、吴印咸、陈波儿等艺术家都是左翼电影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桃李劫》《马路天使》等即是左翼电影的重要代表。
袁牧之来自上海,对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电影以市场
运作营利的拍摄模式十分熟悉。虽然很多电影艺术工作者也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良心,但电影的总体审美风格往往还是通向世俗的,核心表达的是一种市民美学。在苏联学习期间,特别是主政长影之后,袁牧之有了更加清醒的思考:电影要为人民服务,要有国家需求,要拍国家电影。
随着大量电影人才的派出,长影所积淀下来的红色创作思想也自然地流淌到国内各大电影制作单位的血脉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