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远山呼唤我的歌 > 远 山呼唤 第十三章 卷二(第1页)

远 山呼唤 第十三章 卷二(第1页)

春节了,孩子们是欢天喜地呀!进进出出,红绿灯笼亮闪闪,玩扑克,玩跳棋搓嘎拉哈,冬天的把戏多得很,抽陀螺,用弹弓打麻雀,在树下打秋千,挖鼠洞,套松鼠,每天玩得不亦乐乎!

之琴的心里时常惆怅,剩下的这点钱花光了,我们花什么?两人时常合计,干点什么能来钱。看着杨松朋已编好的三个大小不一的囤子,之琴说:“要不把囤子卖了,看看有人买不,要是有人买,那我去割杏条,你编,也许能卖几个钱。”“试试也行。”年节好过日子难过呀!

一晃儿就到了正月十四,这天杨松朋把两个大小不一的囤子套上,用绳拴好背在肩上,杨策背双旧皮鞋,爷俩来到了街里,供销社是一座呈9o度角的长长大房子,正门开在直角处,正对着十字路口,房根下便是热闹的市场,透过窗子,可看见屋里的货架,在屋里可看见街道房屋车马人流,此地是街里最热闹的地方。

“大的要一元,小的要五毛,记住没?”“记住了。”杨松朋说完,来到对面的理店去剪头,杨策肩上搭着一前一后的旧皮鞋,站在卖白菜的摊位边东瞅西望望着自己的囤子,他想起每到春节前,市场上卖啥的都有,他认识那个卖筐的老头,他编的筐特别好看,各式各样的。每到年跟,他用绳子串一大堆二三十个来卖,大家都抢着买,家里挖菜的筐就是从他那买的。看着自己家的囤子,站了半天也没人买没人问,杨策觉得别人卖菜总吆喝,只要过来人,就开口吆喝,他也小声地学着嘟囊一句,“卖囤子啦,卖鞋!”其实,他只是自言自语,没人听得见。他把头扭向街右边的理店,看看爸爸出来没?

“这筐怎么卖的?小孩?”杨策一扭头,一位阿姨站在筐前,她长得高鼻欧式眼,黄头灰眼珠,特别漂亮的一个人。“这个一元,小的五毛。”“这小的挺好,装点菜什么的,拿这个小的吧。”说着,递过来五毛钱,杨策接过了钱。此时杨松朋已走了过来,看见了,那位阿姨又朝杨松朋点点头,“拿走了啊。”转身拎起小囤子走了。爷俩真高兴,没想到还真卖出去一个。直到过午没人买了,才回家。

之琴听后真高兴,“那明天开始,咱们天天上山去割杏条油条。”一连几天之琴和孩子们,还有宝霞宝云一起去更远的山里找杏条割油条。他们扎着棉裤腿儿,绑着腰,拄着千斤棍,翻山越岭地踏着白雪在山里转,但也不要走太远,一旦有野兽,也是很可怕的。他们曾在一个山坡上遇见一群红狐狸,足有十来只,眼见它们轻快地跑在雪上,一溜烟儿似的钻进一片树林里。大家常常在窠子中,遇见野鸡,只要一靠近,它们便扑腾着突然飞走,眨眼间飞得无影无踪,谁也抓不着,干瞪眼儿。

每天最壮观的,就是一群人排成一行,个个背着千斤棍,上面横着一二捆条子,慢慢移动在白色的雪道上,从山尖到谷底,又从沟底移上山头,宝霞打头之琴打狼,几天下来,总算是割了二十来捆,杨威的小细捆儿,只有狗脖粗。“难为这么点儿的孩子也去背。”杨松朋叹息到。

离开学还有一周了,二月也快过完了。这天下起了小雪,杨松朋去队里看看有活没,正好队长邱俊和老孟头在铡草,“老杨,有你家信,好几封呢。”杨松朋知道没什么活儿,就去了队长家取信。

之琴一看就知是父亲周允写来的,她欣喜地打开,快地看了一遍,“我爸让我亲自去上访才行,光靠信不行!”“你大弟也这么说的。”她接着看大弟之文的信,信中也说要亲自去诉说自己的情况,才会引起重视,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他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们是当事者迷,不知怎么办才好。”杨松朋说。

另一封不是信,是一张包裹单,四弟之均寄来的书,“肯定给孩子们看的。”他们几个乐坏了,要自己去取,爸妈答应后,几个人穿好,揣着包裹单,一遛小跑来到街里。到了邮电局,打开门,杨策一眼便看见了那个买自己囤子的漂亮阿姨,原来她在这上班。杨迈递上包裹单,她接过来看了看,又扫了三个小孩一眼,“咦,我见过你,我买过你的小囤子。”“嗯,我爸编的。”“周之琴是你什么?”三个小孩一个声,“是我妈。”她听后,长长地出一个“啊。。。。。。”

在柜台下她找出了邮包,递给杨迈,杨迈看见包上有周之琴三个字,便朝她微笑一下双手拿了过来,“再见吧!小孩。”“再见阿姨!”几个孩子抱着邮包,如获至宝,一溜烟儿似的又冲回到家。进门便打开袋子,一本本掏出放在炕上,什么《未来的飞机》《未来的汽车》《黑龙号失踪》《十万个为什么》《傻瓜威尔逊》,这几本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

两天后,之琴终于坐车去了县卫生局,又去了市和省里。

家里的柴垛,杨松朋算了一下,只够烧到秋天,入了冬可就不够了。现买现割是来不及的,必须要先备好。到队里问买柴禾的事,大家都说得问沟里的人,正好江有鱼进屋,听说老杨要买劈柴,随口说道:“大青沟老郝头就卖,他还托我给卖呢,他年年剁好几垛,就是留卖的。”“这可太好了,我得去看看吧?”“你得去看看,然后再去车拉。”

第二天,杨松朋去了大青沟,拐过几个山头,有十一二里地,便望见了稀稀拉拉的人家。一问郝家,很快就找到了,来到门口时,正巧出来一个矮小结实的老头,一问正是。说明来意后,他高兴地领着杨松朋,来到屋后不远的山根下,杨松朋远远地已望见了劈柴垛,四四方方三大垛二劈柴,问明价格后,老头一再表示,不能给送,你自己必须来这拉,山根下便是大道很方便。

杨松朋回来和队长邱俊一说,他一口答应,明日可以出一挂马车去拉。此事定下后,杨松朋觉得车伙老孟独身一人,赶一天车回来,还得弄饭,干脆我们弄点儿饭让他吃最好不过了。第二天临走前,他嘱咐好杨迈,弄一锅萝卜丝汤,上面蒸一小盆碎米干饭,再蒸一碗豆,午后一点烧火做就可以了。

他坐上老孟赶的马车奔向大青沟,傍晌便到了。几个人数着捆数装车,每捆都是柞木柈子,然后往回走。杨松朋没敢坐车上,跟在车后走。老孟驾辕,两匹马慢慢地走着,车身时而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冰雪路虽滑但还算平坦。马车慢慢出了大青沟,道路越好走了,前面不远就是河床了,杨松朋此时现,

这车有点歪,有点一头沉,好像要倒了,他想喊一声老孟,可就在这时,车已到了河床上,大小不等的石头使车颠簸了几下,杨松朋的喊声也到了,老孟觉得太颠,便跳了下来,就在同时,整个一车木柴,哗啦一声全侧翻了,车轮朝西,两匹马还好没压着,这麻烦可大了,杨松朋紧赶慢赶到了边上,“今天我可倒了大霉了,重装!”老孟两眼圆瞪,瞅着老杨,气哼哼地说!“可能没装好。”

“你胡说,我赶一辈子车还不如你呀!你懂个屁!”杨松朋没再说什么,两人重新装车,老杨递老孟摆,弄了两个来小时,这才继续赶路。

杨迈按爸爸说的,准时把饭做好了,直到下午挺晚了车才回来,卸完后,孩子们孙家老小都出来看,杨松朋说:“孟大哥,你在这吃点饭吧,今天太累了,谢谢你啦!”

“滚你妈个屁,我才不吃你那五类分子的饭呢,今天太倒霉了!为你个五类分子累够呛,操你个妈的!”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大家谁也没说什么,都面面相觑,看着他调转马头,一屁股坐了上去,扬起一鞭子,马车顺大道走了。

三月一号学校开学了,这天之琴也回到了家,离开一星期,她心里惦念着孩子们。

春天的脚步近了,温暖的西南风亲吻着人们的面颊,山颠的白雪逐渐在消去,道路泥泞起来,太阳悬高了许多,春分前后昼夜平分。天亮了,孩子们还在睡梦中,之琴早早起来,弄好饭菜,杨松朋去收拾房后不远的菜地,孩子们上学后,之琴忙里忙外,时常找出春装缝缝补补。

他们的衣裤又全短了,该接的就接一段,针线活还真不少。时不时还要去孙家坐一会儿,唠唠嗑。平淡的生活不紧不慢地一天天过去,一到星期日,之琴和孩子们必定去山上割柴草,看见好条子,一定割下来,回来都攒一堆儿,留作编筐用。

春风呼唤着大地山川,白雪留恋着大地舍不得退去,残存在林边,依偎在枯草丛中。此时的冷仙子冰凌花来了,她们欢笑着开在山根野地上的残雪中,淡黄色的花朵亲吻着白雪,做冬天的最后告别。落叶松渐渐地又苏醒了,开始换上了淡淡的黄外衣,春天真的来了!

之琴和孙婶儿也去地里挖小根菜,有时刮着大北风,天还是很冷的,为了多挖点冻手也得挖,出去两三个小时,就能挖回半小盆,这可是青黄不接时最好吃的菜了。孩子们放学回来,看妈妈端上小根菜,都高兴死了,用小手夹一根,把大头伸进酱碗里一蘸,再送进嘴里,嚼哇嚼,辣味儿裹着酱香味儿,那滋味真是太好吃了,就着玉米面糊糊,真是美餐哪!只要小根菜冒出来,地里挖菜的人你去他来的不断,孩子们几乎天天放学后,都去地里挖小根菜,撅着小腚根儿,两只小手不停地忙活着,他们盼着山菜下来吃得能饱一些。

虽然住在这孤家子许家坡,但附近总有妇女和孕妇来看病和检查胎位。这天婆媳俩抱着一个婴儿,来找之琴看病,进了门寒暄一阵,把孩子放在了炕上,打开小包被,一个瘦弱不堪的小婴儿,咧着嘴有气无力地哭了两声,把尿布和上衣打开后,孩子的臀部,大腿,有大片轻度的紫绀,整个皮肤是弥漫性硬,脸上也如此,之琴用手触摸时,有明显的平坦硬不凹陷症,全身体温不高,脉搏较慢,俯身侧耳听心音同样弱,她告诉来者,孩子患的是“新生儿硬皮症”不要紧,主要是小孩营养不良,皮下脂肪太少,全身局部循环不畅所引起。

有几点要护理好:第一,要保温,多盖点,避免冷风吹,但炕不能太热,别把孩子烙着了,可抱在怀里暖和。第二,奶要喂足,营养要好。第三,可用点药。之琴说完后,在纸上写了一个药方,“麸氨酸合剂”拿给年轻的小媳妇,“到医院去买就行。”

老谢头没了,孩子们去杂货铺再也看不见这个苏联老人啦!提起谢辽沙,十里八村的人都认识他,灰黄的头,蓝眼睛高鼻梁,在这个镇上已生活了十几年。

想当年,小日本侵略中国时,他生活在阿穆尔河边,也就是黑龙江下游苏联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边上的小村庄,三十多岁的他是个孤儿,单身一人生活。他会打鱼,常常坐着小船在阿穆尔河上捞鱼。这年夏天,他在船上打鱼时,在河里救起一个女人,他把这个奄奄一息的中国人背回了家,虽语言不通,但双方知道他们都是好人。村里有会中国话的,双方一搓和,十八岁的刘月香就嫁给了三十二岁的谢辽沙。

刘月香是奇宁人,十八岁那年去抚远看望姐姐,没想到日本鬼子开始进村驻扎,修工事,抓劳工,糟蹋妇女。姐姐全家带着刘月香准备投靠苏联境内姐夫家的亲戚去避难,没想到,还没上船,就被日本人打散了,刘月香眼看着小鬼子端枪过来了,她知道被抓的结果,不顾一切就跳江了。

命大,她竟没淹死。

在苏联生活了几年。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她决定回到中国,谢辽沙也随她而来,两人没有孩子。老谢会腌酸黄瓜,冬天没菜时总吃这个,有时吃不了,就拿出来卖点,没想到买的人很多,后来他开始腌很多,大家都爱吃。他干脆买下街边这个小房子,做起买卖。不仅卖酸黄瓜,他还卖纸笔本,酱油,衣物,针线食品等。解放后,公私合营,他成了一名店员,吃公粮,不种地。

老谢是因破伤风而死的,爱妻刘月香已在一年前患乳腺癌去世了,大家把他葬在了妻子旁。

老谢人很好,随和又热情,人们常常念叨这个俄罗斯人。

黎明的鸟叫声悦耳清脆,唤醒了静谧的山村。孩子们从熟睡中醒来,伸个懒腰,然后一骨碌爬起来,脱掉了棉裤,换上毛衣秋裤,浑身简直轻松极了。吃完了妈妈做的早饭,背上书包,望着满眼的青山绿水奔向学校。之琴的活儿多了起来,全家的棉衣裤都得拆洗,缝补后再重新做上。

开春后地里的活更多了,刨茬子翻地,种菜挑水做饭,一样也不能少。杨松朋得天天出工,天暖后他的哮喘病好像轻多了,喘得不那么厉害了,一般队里的活也干得了。每到周日,孩子们一定上山去采菜,宝霞宝云还有之琴都去。美好的初春,满山遍野的花数不胜数,杨迈最喜欢猫耳朵花了,它们一个个一丛丛一片片的开着,闪着缎子般的紫色花瓣,倒垂在矮小的植株上,它们像一只只羞涩的小猫,蹲藏在枯草丛中,极其可爱。杨威也学姐姐的样子采了一大把,然后把自己的头插满,真像一群小猫蹲在了头上。之琴第一次随孩子们上山采野菜,她几乎都不认识,孩子们边采边告诉她,跟着孩子们满山遍野地走着,还真有意思,踩着窸窣的枯草,眼睛盯着草丛中冒出的绿叶,抬眼是片片松林,绿色尽染,时不时传来林中那婉转动听的鸟鸣声,“啾啾,叽叽,哥哥乐啦···姑姑咦···”

之琴感觉很快乐,每当走到山顶上时,四下张望更是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景。跟着孩子们转了一天山,高高兴兴满载而归,又饿又乏,累得都有点走不动了,但一看到满筐的菜,足够吃几天了,心里真是美滋滋的,歇够了,站起来拍拍屁股,继续往家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