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再起风云 > 第136章 定国是诏二(第2页)

第136章 定国是诏二(第2页)

而是先定名额,划分区域然后入京统一参加吏员考试,合格者可为吏员入九品。

若还想继续,则可参加进士科,得中进士便可为七品官员,但不得为主官。

总之说白了就是扩招,同时将公务员考试纳入到科举体系中,并逐渐打破吏有封建。

六、严申为官之德,但有差错必将严惩(总要为以后扩招的找位置)。

七、允投藩王,此后但有藩王就藩(中国以外地区才会建立有权的藩王,主要就是投他们,想在国内当安逸藩王的就别想了)。

八、非吏员不得为主官官,非地方经历三年以上者不得为中央官员。

九、对外以安为主,不是安定的安,是安抚的安,说白了就是先积蓄力量再打你,趁这个空档安抚安抚你。

王振口干舌燥的读完了诏书,然后安安静静的退了下去。

可是大殿上却是陷入了一阵探讨的浪潮之中。

可惜的是,杨士奇已经准备退休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闭目养神。

勋贵那边却因为要建造皇家水师而狂喜,自然不会反对,至于以粮代税?给那些文人的封口费而已,咱理解。

如此一来,不论多么激烈的讨论也仅仅是一些“唠骚话”罢了。

而且,文官们也不是看不出来诏书的意思,给吏员划品级,这本身就是一种收买,对整个文人阶级的收买。

尤其那些在野的,终生无望进士的,中央官员和地方封疆没戏了,混个七品五品那不也是人生之光?

再说了谁家子弟没个不成器的,努力一辈子又挂不上个荫蔽,让自家孩子去地方考个地方性质的举人,然后入职不也是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讨论之声多,反对的却不多,在座的哪个不是人精?既然扩大了文人入职官场的机会,皇帝和勋贵多捞点那也是应当应分的,再说了,圣旨注明了要交税的。

哪怕是粮食,那也是税,现在是粮食,过些年不就可以变成银子了?反对它干嘛?

当然任这些人精精明似鬼,也想不到每到高考填报志愿时在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总会莫名其妙多出一句话“是否服从调配”。

而朱祁镇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句话的。

大不了再加一句未标明的默认为服从调配……

总之,军队知识化,边疆知识化需要的文人多了去了……

正旦大朝会的晚宴就在这样的既高兴又嘈杂的氛围中落幕了。

到底吃没吃好不知道,总之聊天是真的聊了个痛快。

核心内容自然是把自家孩子送到哪个地方可以有自己的同窗能够照顾一二。

而他们也不知道,随着这一封诏书掀起的不是微微荡漾的湖水,而是惊涛骇浪的海啸,

这场海啸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将正统时代推向了高潮。

当然一手掀起这场海啸的朱祁镇不知道,也正是他和后世子孙的笃行不辍,让整个北直隶地区成为了大明王朝皇帝统治最深入人心的地方。

也正是朱明皇室以北直隶省为核心根本的策略使得后世哪怕发生了资产积极革命,革命者们也不得不跟皇室合作妥协。

使得大明皇室成了继成周、炎汉之后又一个寿命超过四百年的皇朝。

而在超过六百年的大明王朝史中,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襄王。

有于皇室式微几近不保时振臂一呼,以一句“吾乃朱明皇室嫡系子孙,英宗文皇帝之嫡支血脉。”就拉起十余万河北子弟兵的武英郡王。

更有号称东方铁壁的英睿郡王等等……

除了襄王带领的麓川缅甸山地兵之外,其余的全部都是于河北和中原之地招兵买马而护佑天下,同时守护朱明皇朝的。

究其根本,就是从朱祁镇开始并笃行之的五代君王之遗泽……

喜欢再启风华()再启风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