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众多学生的入学,修仙学院的事也就告一段落了。他们开始在学院里紧张的学习修炼,就连朱棣也会去上几节课。为了能够早日达到系统的要求,开启第三个世界。
燕王府。
此时朱棣正悠闲的和自己的妻子聊天,他们聊到哪天朱棣带着她去看遍大明的大好河山。徐妙云感受着朱棣的甜言蜜语,十分幸福。
突然,一个太监的到来打断了她们的你侬我侬。朱元璋紧急召唤朱棣进宫,朱棣也是一脸无奈,好不容易放下修炼,准备好好陪陪老婆,这下被朱元璋打断了。感受到朱棣的不开心,徐妙云也是笑着说:“夫君,父皇那么急找你,肯定有要事的,你快去吧。”
听到徐妙云的劝谏,朱棣也只好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奉天殿。
当他走进奉天殿的时候,现所有人全都非常高兴,个个喜笑颜开。朱棣心中吐槽道,既然是好事,那么急着找我来干嘛。
看到朱棣走进来,朱元璋也是告诉了他生了什么事:“老四啊,刚刚锦衣卫来报,他们在山西那里现了灵石矿。”
怪不得众人那么开心,原来是现灵石矿了啊。听到这个消息,朱棣也是祝贺的说道:“恭喜父皇。”山西这个地方真牛逼,不仅有煤矿,现在还现了灵石矿。
朱棣也是继续说道:“既然山西都能现灵石矿了,其他地方肯定也有。以现在我们的灵气浓度,我们可以去那里灵气浓郁的地方看看,说不定会有现。”
朱棣的提议也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朱标也是提议道:“父皇,灵石矿至关重要,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儿臣认为,灵石矿必须收归国有。”朱标的话还没有说完,下面就跳出了一群反对的人。嘴里说着什么不可与民争利啊之类的话。
朱元璋看着这些跳梁小丑,冷哼一声,说道:“别说什么与民争利,是损害了你们的利益吧。”
李善长也是说道:“灵石矿是怎么产生的,有灵气才会出现灵石矿。灵气怎么来的,是燕王殿下带来的。所以说这些灵石矿是属于燕王殿下,是属于陛下的。”
众人都被这李善长的说法给震住了,确实很有道理。不过刘伯温还有徐达等人却十分懊悔,没想到李善长你个糟老头子,拍马屁的水平那么高。
朱棣听了这番话,心中也是非常舒爽。不错,不错,李善长这家伙不错啊。朱元璋也是吃味的看向李善长,没想到咱手下的文官之都开始跪舔老四了。也就是朱棣现在不想当皇帝,要不然他振臂一呼,咱还不得给他赶下皇位。
李善长的话让那些反对的人哑口无言,他们虽然敢骂太子,但是却不敢骂朱棣啊。要是朱棣不带他们修仙,那不完犊子了。就这样,灵石矿收归国有就成了。
这件事完了以后,刘伯温突然站了出来,说出了大明现在的一个问题。
刘伯温说道:“启禀陛下,现在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黄金银两现在在大明泛滥。由于咱们大明一统了全球,全球的黄金还有银子全都流入到了大明。现在就连一个包子都要卖到一两银子了。”
刘伯温的话让朱棣一惊,没想到蝴蝶效应那么大。大明的人都没怎么学过金融经济知识,他们只知道黄金银子值钱,完全不知道供求关系。
不过刘伯温显然是偷偷补课,偷学了生化危机世界的货币知识,他言简意赅的向众人解释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并且还提出了解决方法。刘伯温说道:“陛下,微臣以为黄金和银子已经不足以成为我们的货币了。”
朱元璋听后也是突奇想道:“咱之前不是行了大明宝钞吗,用它来成为新的货币怎么样。”
刘伯温苦笑道:“陛下,没有那么容易。虽然现在大明的国家信誉非常高,可以说我们定下的宝钞必然是可以实行很久的。但是宝钞毕竟没有价值,行这个货币,那我们不是空手套白狼从百姓手中掠夺财富吗?”
朱元璋也是非常吃惊:“咱这宝钞危害那么大,那该选什么成为新的货币呢?”朱元璋问了问红后,红后也是给出了粮票这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确实非常适和现在的大明,但是不利于市场的流通。
刘伯温也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陛下,眼下有一种东西非常适合用来当货币,那就是灵石。灵石也像金银一样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矿石,他不像金银那么泛滥。而且就算以后开采出很多灵石也不怕,因为灵石可以帮助我们修行,它一直都有价值,不像金银对我们的修炼毫无帮助。所以灵石是修仙社会的最佳货币选择。”
朱棣听后也是非常佩服刘伯温的聪明。虽然当说货币出现问题的时候,朱棣一下就想到可以用灵石替代,那是因为他前世看了许多的修仙、仙侠小说。这些“古人”的眼界得到开阔之后,个个都非常厉害,哪怕是朱棣都异常佩服。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提议,那是非常肯定,“伯温啊,你的解决办法非常好,咱咋没有想到,还是你聪明。”
朱棣也是说道:“刘大人的解决办法确实很好。等以后灵气浓郁了,不仅会出现下品灵石,还有中品灵石、上品灵石甚至极品灵石。不同等级的灵石,就是不同的面额。灵石非常适合用来做货币。
当然灵石不方便携带,当然以后炼器院的储物袋会普及。但是如果要交易几千上万的灵石还是不方便。儿臣提议可以将大明宝钞和灵石相结合,然宝钞跟灵石挂钩,还可以打造我们大明的银行。”
朱棣的建议更是顶级,众人一下子就跟不上了。随着红后解释银行到底是什么东西之后,众人也是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这一个货币问题的解决,李善长等人也是十分感慨。看来异世界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以后一定要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