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正,如果您是三国迷的话,肯定知道法正才是蜀汉的第一军事参谋,而非诸葛亮,法正有多厉害呢?很多人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话是对法正最高价值体现,笔者认为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从侧面体现了法正的价值。
公元222年,蜀汉大军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感慨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说的两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法正是唯一能说服刘备不冲动征讨东吴的人,可见法正与刘备二人的君臣之情;二是法正即使说服不了刘备,也会跟随刘备东征,为刘备随时出谋划策,刘备也不至于会被6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由此可见法正的战术水平高。
法正是刘备集团后期加入的重要谋士,其人深谋远虑,算无遗策,战略清晰,战术精明,堪称鬼才。可以这样说,诸葛亮是刘备的荀彧,刘邦的萧何,朱元璋的李善长。而法正才是郭嘉一样的人物,擅长军事,且兼得口才了得。法正是刘备的郭嘉,是朱元璋的刘伯温式人物。
正是在他的谋划下,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获得了安身立命的根据地;又是在他的谋划下,刘备夺取了曹操的汉中,获得了进军中原的前哨基地。可惜,法正于刘备占取汉中后的次年就去世了。死时45岁,郭嘉死时38岁,俩人都擅长军事,都助力主公成就伟业,但是中道崩殂,命运和郭嘉有些像。
法正的口才有多牛?
《三国志》法正传有讲到一个小故事: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意思是:刘备和曹操打仗,形势非常不利,需要退却,而刘备不肯退,谁劝都不听,没人再敢说话。这时候箭如雨下,于是法正跑到刘备前挡箭,刘备说“孝直,你要注意躲避射箭。”法正说:“明公,你都亲自抵挡飞箭抛石,我一个小人物又算得了什么。”刘备这才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于是退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法正和郭嘉一样,非常精通人性和揣摩人心,正因为法正知道刘备如何想,法正才知道如何和刘备说能符合刘备面子和尊严,从这里可以看出,法正是董昭类的纵横捭阖高手,揣摩术、侍君术,帝王心术都是非常熟谙,接下来决堤分析下,法正是如何揣摩的:
1、刘备的尴尬处境
刘备自认为是能够和曹操平起平坐的英雄,对抗的过程中,如果直接退却,无异于认输,认输就要承担失败的后果,要有失去威信的尴尬。这时候,刘备不是不愿意退出这种危险局面,关键是如何无损失的退出危险,不能表现出,自己无能,不勇敢。这是他内心最大的需求!
2、群臣的错误做法
群臣的说法,无非是,“领导,危险,我们撤了吧,再打下去你会受伤的。”这种劝法,无疑是让刘备主动承认错误。逼着他承认失败。刘备当然怒了。凡是站在保护刘备角度的劝诫,都会被怼回去。因为就是刘备不肯承认自己不如曹操。领导的自尊不允许他这么做。
3、法正的正确方案
法正是琢磨透刘备的想法了。于是没有通过语言来劝解刘备,而是主动挡在刘备前面。这其实是给了刘备一个选择,“你要么继续下去,要么看着我替你先死。”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让刘备不能不选择对自己爱臣的保护,于是刘备以法正的“道德绑架”为台阶,不能不退出战斗。
这种“道德绑架”的方式,看似让刘备做了两难的选择,其实是让刘备有了安全的撤退威信台阶。不是我不勇敢,不是我怕曹操,而是我自己无所谓,是我太爱惜自己的谋士了,在坚持战斗和爱惜谋士之间,我选择感情。事后,无损于形象,无损于威信。法正让不仅刘备摆脱了权力尴尬,还树立了爱惜人才的一贯道德形象。不能不说法正是刘备心里的权力蛔虫,对其内心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