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孙子兵法不仅被军事学家所重视还有什么 > 第五篇 兵势篇(第1页)

第五篇 兵势篇(第1页)

原著载文】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白话精读】

用兵作战,应该正面迎击敌人,用奇兵来取胜。善于出奇兵的人,他的战术变化,就如同天地的运作一般,永不停息,又如同江河一样,不会枯竭。战争的态势其实只有奇正这两种。但是奇正的运用却是变化无穷的。而善于带兵打仗的人往往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战术以制造出一种必定能够取胜的态势。这些人不需要刻板地要求手下,而能够利用人才去创造必胜的局面。如此,他们打仗的时候,就像搬动木石一样。木石本来是不会动的,但是放在险峻陡峭的地方便自己动了起来。这样便造就了势不可挡的局面。

【经典战例】

李自成推翻明朝

明朝末期,朝廷的统治非常腐败,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整个社会都陷入了混乱之中。此时全国各地的豪杰纷纷起来反抗。闯王李自成便是其中之一。这里讲述的是闯王李自成如何克服种种困难,与明朝军队抗争的事迹。到底闯王能否成功?请听下文细细说来。

话说公元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陕西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农民庄稼颗粒无收,当地的官员不管百姓的死活,还硬要逼着他们交税。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终于起来反抗。澄城一个叫王二的灾民带领着几百个饥饿的农民杀了澄城的知县。王二的起义得到了陕北灾民还有部分士兵的响应,揭开了明朝末期农民战争的序幕。不久之后,李自成也参加了起义。李自成是起义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领袖。他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世代务农。因家中贫穷,十三岁时便去给地主家放羊,二十一岁时到银川做杂役。不久失业回乡,因无力偿还地主的债,李自成被迫害关进大牢。被释放后,李自成杀死那个地主,远走到甘肃当兵。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清朝军队偷袭北京。李自成随军东调,准备支援北京。但是在行军途中,军官克扣军饷,激起士兵的不满,李自成便发动士兵杀死军官起义。不久投奔闯王高迎祥,因作战骁勇,被称为“闯将”,领导军队在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作战。

明朝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调集全国兵马企图将农民起义军消灭于中原地区。随后,各地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将领在荥阳(今属河南)集会研究对策。李自成充分地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分兵出击的建议,并得到大家的赞同。会后,起义军被分成了五路大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率领其中一路向东南方向进军,攻陷了凤阳城。但后来因意见不统一,张献忠自己率兵南下。而高迎祥和李自成转战河南。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陕西周至南部地区)遭到了清军的伏击,战败后被俘牺牲。这一仗让高迎祥的军队损失惨重。高迎祥牺牲之后,李自成继承“闯王”名号,继续领导农民军队在陕西活动。此后,陕西农民军与明军展开了无数次的激烈战斗。崇祯十年,明朝将领洪承畴和孙传庭全力进攻陕西的农民军。在明朝强大的军事打击之下,许多起义首领都牺牲了。同年十月,李自成等人率军攻入了四川,攻占了三十多个县。第二年,洪承畴率军支援四川的明军,李自成见大事不妙又率军退回了陕西、甘肃。在撤退的过程中,李自成中了明军的埋伏。他率军突围,而后在潼关又遭到孙传庭军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后来,李自成退到了商雒山,暂时隐蔽了起来。期间,李自成并没有气馁而是吸取教训,召集被打散的旧部,准备东山再起。同时,张献忠与罗汝才等人假装接受朝廷的招安,暂时解除了明军的进攻。崇祯十一年,清朝军队大举入关,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率兵支援北京,导致陕西等地的兵力空虚。第二年五月,张献忠、罗汝才乘机起兵。随后,明朝统治者大怒,又派大军来围剿张献忠等人。两年之后,张献忠突破了明军的围剿,成功进入四川,明军的主力部队也追到了四川。张献忠用游击的作战方式,七个月内几乎走遍了整个四川,弄得明军十分疲惫。

当明军在四川大力围剿张献忠时,李自成在公元1640年(崇祯十三年)9月率大军进入河南。此时,河南正在闹饥荒。饥民纷纷加入李自成的军队,李军一下子多了几万人。随后,李自成在中原与明军共展开了五场大规模的战役:襄城之战、项城之战、朱仙镇之战、柿园之战、汝宁之战。崇祯十四年,明朝崇祯皇帝命傅宗龙为军队总指挥,统领河南、四川、陕西的明朝军队与杨文岳一同围剿李自成。明朝大军在新蔡(今河南新蔡地区)会合后,渡过了洪河到达了项城(今河南项城南部地区)。而此时,李自成正在准备攻打汝宁,得知明军到了项城之后,他马上改变了策略,准备伏击傅宗龙军队。李自成先派出精锐部队埋伏在项城前往汝宁的路上,然后再率军往汝宁方向推进。而傅宗龙以为李自成率军往汝宁走,是怕了明军。于是傅宗龙下令追击李自成,岂料军队在途中遭到了李自成精锐部队的伏击。明朝军队在慌乱中,溃不成军,纷纷逃散。最后,傅宗龙被斩杀。李自成取得项城之战的胜利之后,明朝统治者又派汪乔年来围剿李自成。汪乔年在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1月率三万多骑兵很快就到了洛阳。汪乔年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决定先去抢占襄城,认为李自成必定会率军来支援襄城,自己便可乘机围剿他。于是,汪乔年留一部分军队在洛阳,自己亲自率领一万多骑兵赶去攻打襄城。此时正在攻打郾城的李自成听说襄城被攻击,便马上率十万大军回来支援。汪乔年的军队在李军的攻击下,很快便溃不成军。最终,明朝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逃跑;而在郾城的左良玉也不敢派兵来增援。汪乔年在万般无奈之下,退入襄城。五日之后,襄城城墙被炸毁,李自成率军攻入城内,杀了汪乔年。这是李自成在中原第二次全歼明军重大的胜利。李自成避开实力较强的左良玉,转而攻打汪乔年,充分展示了一位军事将领的谋略。话说汪乔年被杀之后,李自成又率军攻打开封。同年的五月,明朝崇祯皇帝派兵部侍郎孙传庭率军支援开封。但是,孙传庭因为军饷不足,并没有及时出兵。只有明将丁启睿、左良玉、虎大威、方安国等人率军在朱仙镇集合。明军号称四十万,准备前往开封。李自成得到这一消息后,命一部分农民军继续围困开封,自己亲自率军南下,准备与朱仙镇上的明军交战。李自成为了截断朱仙镇明军的后路,事先派人在朱仙镇西南部挖下了很深的壕沟,长度达一百多里。明朝军队有四十万,看似非常强大,其实内部的矛盾很多,有些将领根本不听指挥。丁启睿命左良玉攻打南下的起义军,但是左良玉认为这只是先锋部队,不必急于攻打。最后,丁启睿下死命令,逼迫诸将出战,明军诸将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丁启睿第二天再出战。左良玉在当天晚上召集属下商讨第二日作战的事,但是没有制订出明确的方案。天明之后,明军发现李自成命人在南面筑起了三座小山,当做炮台。左良玉的军队还没来得及行动,便遭到了李自成军队的炮击。左良玉毫无办法只能下令部队向南撤退。左良玉的部队是精英部队,明军见精英部队都撤退了,更加慌乱,全军几乎崩溃,一片混乱。随后,李自成故意放走左良玉的步兵,而率军与左良玉的骑兵交战。两军刚一交战,李自成便假装战败,退了回去。左军以为取胜了,赶紧乘机逃跑,岂料前方部队陷入了李军早已挖好的壕沟之中,导致人马互相踩踏,死伤无数。此时,李自成又乘机率大军来追击,左军更加慌乱。结果,左军几乎全部被消灭,左良玉率少数将领狼狈逃走。接着,李自成又率军消灭了朱仙镇的大部分明军。丁启睿等兵败逃回了汝宁。朱仙镇之战对李自成意义重大。此次战斗不但消灭了河南明军的主力部队,让明朝陷入被动的局面,还缴获了大量的战略物资,补充了军需。李自成取得大胜之后下一步会如何行动呢?

话说朱仙镇获胜之后,李自成继续攻打开封。崇祯皇帝虽然派山东总兵刘泽清去支援开封,但是刘泽清很快被起义军击败了。而此时,河南范围内已经没有任何军队可以增援开封了。明朝统治者只能将目光投向了陕西的孙传庭。孙传庭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后,再次因为军饷的问题,没有行动。到了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9月,开封已经被围困了半年,城中的军民都疲惫不堪,饿死无数。随后,明朝廷无奈之下,挖开了距开封十七里的朱家寨口的黄河堤坝,企图水淹李自成军队。李自成发觉之后,命令军队迅速转移。随后,整个开封都被河水淹没了。起义军乘船入城,攻占了开封。不久之后,孙传庭在明朝统治者的逼迫下,决定去围剿李自成。孙传庭率军,出了潼关到达了南阳。李自成随即率军向西推进,迎击孙传庭。岂料孙传庭又设下埋伏,并派兵引诱起义军进入埋伏圈。结果,李自成中计,牺牲了几千人。在危机的时刻,李自成果断率军撤出战斗,往东撤退,并在途中丢弃一些金银珠宝。赶来追击的明军见到金银珠宝,纷纷抢了起来,一片混乱。李自成乘机反攻,此时,罗汝才的军队也赶来了。两支起义军一同夹击明军,歼灭了数万明军。孙传庭率残存的军队逃回陕西。朱仙镇之战后不久,清兵入关,都城北京告急。此时,明军为了对抗清军,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围剿起义军。李自成决定攻打汝宁。汝宁的守将是杨文岳。战争一开始,李自成便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杨文岳。杨文岳只能召集残存的士兵,退入城中。起义军从四面攻打汝宁城。此后,汝宁城被攻破,杨文岳拒绝投降,被杀。李自成取得汝宁战争的胜利之后,便向襄阳进军,很快就攻下了襄阳城。此后,李自成一鼓作气,接连大败明军,军事力量也不断扩大。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称“大顺王”,定国号为大顺。同年的二月,李自成的百万军队分两路东进。一路大军由大将刘芳亮统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出发,穿越太行山至河南北部,攻下了数个战略要地,然后北上,以达到从南面牵制明军的目的。另一路大军由李自成亲自率领,攻下了太原,经过大同、宣府等地,继续南下,在三月十七日这天,围攻北京。十八日,起义军攻破了北京城的外城。第二日便攻破了紫禁城,明崇祯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地区)上吊自杀。至此,明朝彻底灭亡了。

在如此巨大胜利的面前,李自成渐渐开始骄傲自大,自认为天下已定,明朝在江南的残存部队和吴三桂率领的边防部队均可以轻易招降。他派人带着银两和吴三桂父亲的信件去山海关招降了吴三桂,同时还派去数千名士兵协助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但是,李自成并没有想到,吴三桂受降之后,还会反叛。而此时,李自成手下的起义军将领如牛金星、刘宗敏等人早就被胜利蒙蔽了双眼,开始追求荣华富贵。这让起义军纪律松弛,并且损害了起义军在百姓中的威望,终于为起义军的失败埋下了的祸根。不久之后,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严刑拷打吴三桂的父亲并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终于忍无可忍,于同年四月引清军入山海关。随后,李自成亲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山海关。为防止吴三桂战败之后向东撤退,李自成还派出了二万人马,偷偷绕到吴三桂军后,而他自己则率大军从西面向吴军发起进攻。正当吴三桂的军队快要被击败之时,清军参战。此时,李自成的军队已十分疲惫了,在清军骑兵的突袭之下,完全溃散。李自成率军逃回了北京。随后,他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典礼后便撤出了北京退到了西安。此后,李自成军队多次被清军击败,李自成率兵退到了湖北通山县,在山上考察地形时被当地的地主武装偷袭,不幸身亡。回顾李自成在中原的战争,还是有许多地方让人佩服的。首先,他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打法。例如,项城之战的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打法;襄城之战的突然袭击等等。在这些战争中李自成往往出奇兵而取得胜利,可谓相当精彩。至于后来,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其中的原因众多,此处就不详细说明了。

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史称建文帝。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建文帝执掌朝政之后,推行了一系列削弱藩王势力的措施,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7月,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这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权力而发生的一场叔侄相残的战争。此次战争牵动了整个明朝,一边是老谋深算的叔叔,一边是锐气十足的侄子,到底谁会取胜呢?

话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为了保证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也为了打击元朝残余的势力,便将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派到全国各地为王,希望他们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在朱元璋分封的这二十四个区域当中,从东北到西北都受到元朝残余军队的威胁,所以朱元璋特别看重这些区域的藩王。在这些藩王当中,宁王、燕王、晋王的势力比较雄厚,尤其是燕王朱棣,多次击败元朝残余军队的进攻,朱元璋下令让他统领边境的军队。同时,朱元璋为了防止内乱,怕当年那些老臣叛变,就大开杀戒,接着宰相胡惟庸的案子(当时胡惟庸被指试图谋反)株连了三万多人,后来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此后,当时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被杀光了。随后,朱元璋又传下圣谕说:“如果哪个皇帝亲信小人,那么众位亲王可以率军责问皇帝,杀了奸臣。”这就给诸位亲王率军进入都城一个非常好的借口。他死后一年,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朱元璋的大儿子,也就是明朝太子朱标性情敦厚,十分温和,在公元1392年病死。朱元璋便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天资聪敏,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像他父亲性情温和,优柔寡断。但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就不一样了,雄才大略,机智过人,与朱元璋非常像。燕王朱棣所在的北京经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袭,朱棣经常与元军打仗,拥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可谓兵强马壮。朱元璋活着时,朱允炆便担心诸侯王的势力太大,自己镇不住,迟早有一天要发生叛乱。某天,朱元璋对朱允炆说:“我让各诸侯王抵抗元军的进攻,给你留下了一个安定的边境。”朱允炆马上说:“元军可以防住,但是各诸侯王谁来防呢?”朱元璋顿时便不说话了。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驾崩,二十三岁的朱允炆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为了防止变故便用遗诏阻止各诸侯王进京师奔丧。这让诸侯王非常不满,流言开始四处传播。不久之后,朱允炆便与老师黄子澄商量削藩的计划。黄子澄非常赞同建文帝削藩。但是在先削掉哪个藩王的问题上,黄子澄与兵部尚书齐泰产生了分歧。齐泰想先削掉燕王朱棣,但是黄子澄认为要先削掉周、齐、湘、代、岷诸王,因为这些诸侯王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便行为不检,目无法纪。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于是,不到一年,齐、周、湘、岷四王先后被削去。朱棣见到这种情况便假装生病,其实在家中秘密训练士兵,准备起兵。话说朱元璋驾崩时,燕王朱棣的三个义子高炽、高熙、高燧都在京城奔丧。朱棣上书建文帝,请求让三个义子回北京看望自己。兵部尚书齐泰建议建文帝扣留这三人,但是黄子澄却持反对意见,认为扣留这三人会让朱棣起疑心。建文帝听从黄子澄的话,放了这三人回去。朱棣见三位义子平安归来,心中十分高兴。公元1399年7月明朝廷削去燕王朱棣藩王的公文到达了北京,此时,燕王朱棣也起兵了。朱棣引出祖训,打出了消灭天子身边的奸臣的旗号,并除去了建文帝的年号,仍然用朱元璋时期的洪武年号。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持续了三年,双方交战了十六次,最后以燕王朱棣登上皇位而宣告结束。在此期间,双方的战场非常广阔,向北到了大宁,南到长江,而在河北的北部、中部,江苏北部,安徽东部等地方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役。其中出名的战役有济南之战、东昌之战、白沟河之战、滹沱河之战。

且说,燕王朱棣起兵之后,便以飞快的速度,攻下了北京北面的居庸关、密云、怀来及东面的蓟州、水平等地,彻底扫空了北京的周边守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而这时的明朝廷,能打仗的将领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光了,武将少之又少,而建文帝向来不注重军事。黄子澄提醒建文帝说,北方的士兵向来都骁勇善战,如果不早点准备,恐怕就来不及了。而此时,建文帝才派出六十五岁的武将耿炳文率军北伐。耿炳文的军队号称有三十万,其实到了滹沱河的只有十三万。很快,朱棣便将耿炳文击败了。建文帝立马召回了耿炳文换上了李景隆。李景隆召集了耿炳文的残存部队,共率军五十万,赶到了河间。李景隆乃是朱元璋的外甥之子,与朱棣是叔侄关系。他只是个公子哥,根本没有实战的经验,并且骄傲自大,不懂得体恤士兵。朱棣听说来者是李景隆,十分高兴,认为这五十万大军在李景隆的率领下乃是自取灭亡。朱棣说:“行军打仗有五条忌讳,李景隆这五条都犯了。第一,李景隆骄傲自大,不体恤士兵,造成了军队上下不齐心;第二,北京较早进入冬天,南方士兵衣裳单薄,不足以过冬;第三,不考察地形,分析实际情况;第四,既不仁义也不英勇,毫无谋略;第五,军队纪律不严明,身边小人多。”燕王朱棣的这番话,十分有道理。战争在没有打响之时,李景隆就已经输了。朱棣决定亲自率军增援前线部队,让义子高炽和手下姚广孝留守北京,以此来诱惑李景隆攻打北京,然后再率军夹击李景隆。结果,李景隆真的中计了。朱棣一走,李景隆便率大军前来攻打北京。因为朱棣早有准备,北京城非常牢固,李景隆进攻了好几次都没能攻下来。朱棣从前线返回之后,李景隆军队便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随后,李景隆大败,退到了德州,军队损失了十多万人。李景隆派人送到朝廷的战报被黄子澄藏了起来,建文帝并没有见到。但后来,建文帝听到外面传闻说李景隆战败了,便问黄子澄。黄子澄欺骗他说大军只是退到德州避风寒,等到春天再北上。随后,黄子澄暗中派人叫李景隆隐瞒消息。

公元1400年4月,李景隆在德州集结了六十万军队。不久后,他率军到达了白沟河。朱棣得到消息后亲自率军前来迎战。4月20日燕王军队渡过了五马河,然后驻扎到苏家桥地区。当天夜里,忽然下起了暴雨,地上的积水足足有三尺深。此时,李景隆和手下郭英、吴杰等已在白沟河列阵,等待朱棣。同时,李景隆还派出都督平安(人名)率一万精兵埋伏在河边上。四日之后,双方在白沟河交战。平安英勇善战,拿着长矛领着士兵冲锋,而都督瞿能父子也非常骁勇,势如破竹,杀死了一大批燕王士兵。同时,燕王朱棣率军夹击李景隆军队,杀了几千人。战争场面十分惨烈,尸横遍野,双方从白天打到黑夜,最后,燕王败退。在撤退过程中,朱棣又迷了路,很久之后才找到自己的军营。第二日,朱棣率军渡过了白沟河与敌军交战。李景隆手下瞿能父子直杀向燕王将领房宽阵,加上猛将平安的掩护,将房宽阵打得大败。朱棣见敌人攻势很猛,情况紧急,便率领几千精兵突围。李景隆突然率军绕到了朱棣的背后,下令弓箭手射杀朱棣。突然,万箭齐发,朱棣的马被射中了三次,换了三匹马。燕王朱棣且战且退,到了河堤上差点被瞿能和平安等人生擒。朱棣爬上了河堤,挥舞着手中的马鞭示意后方军队前来支援。随后,朱棣又率领新到的将士,冲入战场。平安依然十分骁勇,没有丝毫的困意,所向披靡,斩杀了燕王将领陈亨。朱棣的义子高熙见大事不妙,迅速率领几千精兵赶来同朱棣相会。战争又从白天打到了黑夜。此时,瞿能领着手下将士一同大叫要灭了燕王军队。燕王手下将士听到之后都心惊胆战。也许是上天眷顾燕王,突然,在李景隆的军中刮起了一阵奇怪的旋风,李景隆军队顿时乱了阵脚。朱棣乘机突围到了敌军的背后,放了一把火。火势在风的吹动下迅速而猛烈。此时,朱棣率军全力冲向敌军。瞿能父子等将领战死,平安战败。李景隆军队此时一片混乱,溃不成军。李景隆率军逃往德州,随后又逃往济南。

李景隆退到济南时,只剩下十万军队,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将士们都吓破了胆。李景隆自己也胆战心惊,没能组织军队准备应战。不久,燕王军队赶到济南。李景隆在朱棣还没有攻下济南时便独自逃走了。朱棣没有追李景隆而是继续攻打济南。济南乃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如果攻下了济南城就等于切断了南北的通道。话说,山东官员铁铉在运输粮草的途中听说李景隆战败逃跑的消息,便立即和高巍一同率军前去支援济南城。由于铁铉等人防御得当,朱棣攻打了很久都没有攻陷济南城。随后,建文帝为了拖延时间,便派人到燕王军中,让燕王撤军皇帝可以不降罪。朱棣根本不听建文帝的话,反而更加猛烈地攻打济南城。济南城中的大部分将士开始害怕了。铁铉想出了一个妙计,就是假装投降,然后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接受城中将士的投降,再活捉朱棣。朱棣一听说城内的将士要投降,心中大喜,立即下令军队停止攻击,往后撤退。然后,他领着几名卫兵,骑着马准备进入济南城。本来,铁铉吩咐埋伏在城门上的士兵,等大家一喊“千岁”的时候,便放下铁板砸朱棣的。但埋伏在上面的人太紧张了,提早放下了铁板,只砸中了朱棣的马。朱棣大吃一惊,急忙换马逃走。朱棣十分恼火,下令军队重新围困济南城,并用大炮轰炸。后来,铁铉将太祖朱元璋的灵牌挂在城门上,朱棣只得马上下令停止炮轰。此后,铁铉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燕王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朱棣还是无法攻下济南城。与此同时,平安率二十万大军准备切断燕王军队的后路。朱棣此时处境十分危险,便下令撤军。铁铉见朱棣撤军,乘机率军前来袭击,大败了朱棣。铁铉等人还乘胜追击,收回了德州。济南城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南京,建文帝非常高兴,接连升铁铉的官,最后升到了兵部尚书,并晋升平安为将军代替李景隆。此后双方又进行了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各有胜负。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1月,燕王朱棣率军南下,直奔南京,6月便攻下了南京城。随后,建文帝被赶下台,燕王朱棣登基,史称永乐帝。综观朱棣率领的这些战斗,有好几次关键的战斗都是以奇取胜的。例如,突然绕到李景隆军队后方放火;率军直奔南京城等等。这些战法都十分符合孙子所说的以正军迎敌,以奇兵取胜的法则。

奇袭后梁

两个实力相当国家,两边都是英勇无敌的统帅,到底谁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话说大唐王朝在黄巢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方军阀在围剿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唐王朝此时已经名存实亡。当时,全国有许多股军阀势力。在不断的争斗与合并过程中,有两股比较强大又相互对立的势力:梁王朱温(建立了后梁),晋王李克用(他的儿子建立了后唐)。起初,朱温是黄巢农民军的一位将领,后来投降了唐朝,被封为大将军。随后,他以汴州为大本营,不停地向周边扩张自己的势力。公元903年(唐昭宗天复三年),朱温打败了李茂贞,并控制了唐昭宗,把持朝政。两年之后,朱温在汴州称帝,改唐为梁,史称后梁。此时,朱温已经控制了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众多区域。

朱温称帝之后,全国各路军阀都起来反抗他。例如河东的晋王李克用、凤翔的岐王李茂贞、淮南的吴王杨渥、四川的蜀王王建等等。他们都打着兴复唐室的名号来反抗朱温,其中以晋王李克用的势力最大。李克用乃是当时西北少数民族的首领,世代统领着沙陀部落。公元869年(唐懿宗咸通十年)李克用的父亲因为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用,并赐名李国昌。李克用十五岁便跟随父亲征战沙场。这父子两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名叫“沙陀军”。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李克用到河东镇压农民起义,被封为晋王。此后,他便以河东作为大本营,向周围扩张自己的势力,迅速占领了整个山西,成为众多军阀割据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公元907年(梁太祖开平元年)5月,朱温率军攻打晋国,围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地区)。第二年一月,李克用病死,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王位。随后,李存勖派兵打退了朱温,稳住了局势。为了增强国力,巩固统治,李存勖采用了减免赋税,安抚孤寡等一系列措施。在军事方面,他严格训练士兵,并立下军规:骑兵只有见到了敌人才能骑马,以此来保障军队的活力;在作战行军过程中,军队要严格保持阵型,不能随便停下来或相互超越;军队集结时不得迟到,违反以上规定者要处斩。李存勖的这些措施为后唐以后的强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话说朱温一直都想攻下河北。公元910年(开平四年)燕王刘守光南下攻打镇州和定州。这两个州属于赵王王镕所有。朱温觉得时机到了,便以支援赵王王镕为名,派手下杜廷隐和丁延徽率军分别驻扎在深州(今河北深现西部地区)和冀州(今河北冀县),企图攻占这两个州。驻守深州的赵王手下石公立请求赵王拒绝让梁军进驻深州,但是赵王没有答应。梁朝大军进入深州之后,立即杀光了城中赵王的士兵。此时,王镕才醒悟过来,立即下令石公立抢回深州,但迟迟攻不下来。随后,赵王派人到晋王李存勖那里求救。李存勖在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之后,决定迅速出兵。于是李存勖派手下周德威率兵到赵州,帮助赵王抗击梁军。同年的十二月,朱温命王景仁率兵向北推进,与后梁将领罗周翰军队会合,两军共四万人。随后,联军到了柏乡(今河北柏乡地区)。王镕见梁军来势汹汹,形势十分危急,便再次派人向李存勖求救。李存勖也感到大事不妙,亲自率军南下,到了柏乡北边的三十里处。李存勖命周德威率兵到梁军营前叫战,但梁军坚守不战。随后,李存勖率军继续南下,驻扎在离柏乡只有五里的地方,接着派骑兵前去叫战。这次,后梁将领韩勍率三万人出战。梁军盔甲精良,气势非凡,而晋军士兵有点低落。晋将周德威对士兵们说:“这些都是一般的士兵,虚有其表,实力还不如我们的十分之一。”随后,周德威率军进攻梁军的两侧,双方经过四次的冲杀,梁军损失了一百多人。周德威见无法击败梁军便率军退了回去。起初,李存勖有些自负,认为要速战速决,但是周德威则劝他要打持久战,不要心急。李存勖根本听不进去。周德威担心这样下去会出事,便找来了老臣张承业劝说。最后,李存勖终于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下令将军队撤到高邑,不跟梁军军营对垒。此后,李存勖不断派出小股部队去骚扰梁军。梁军害怕中了埋伏便不敢出城来割草喂马。但是,城中又缺少饲料,到后来梁军的很多战马都饿死了。

一年后,梁军已经人困马乏了。周德威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进攻的时候到了。于是,他与李嗣源等率三千精兵前去叫战。梁军这边王景仁与韩勍率兵迎战。周德威且战且退,将敌人引了出来。两军交战到了黄昏,梁军众位将士已经十分疲倦,王景仁便想撤军。周德威乘机率军向梁军发起攻击。梁军遭到突如其来的袭击,乱了阵脚,被打得落花流水,全军溃散。晋军乘胜追击,歼灭了梁军的精锐部队。此时,驻守在深州和冀州的梁军听说柏乡失守了,纷纷弃城逃跑。柏乡之战,梁军四万人参战,最后只剩下几千人逃回河南,损失惨重。而晋军不仅打击了梁军的气势还乘机控制了镇州和定州,为以后攻占整个河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柏乡之战以后,李存勖还不敢大举南下,进攻后梁,因为担心幽州燕王刘守光会趁火打劫。于是,李存勖决定先灭了刘守光再举兵南下。公元911年刘守光对赵地发起了进攻,赵王再次向李存勖求救。李存勖派周德威率军南下抗击燕军。经过两年的战争,李存勖打败了刘守光,不但扩充了统治的范围,还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李存勖与刘守光交战的时候,朱温率军攻下了枣强(今河北枣强东部地区)等地。朱温所到之处,便大肆屠杀无辜百姓。这引起了河北老百姓的极度仇恨。随后,梁军遭到了晋军六百骑兵的偷袭,因为在柏乡之战中吃过亏,所以梁军火速撤军。朱温在慌乱之中迷了路。此时,李存勖已准备率军南下与梁军争夺魏州。而这年的六月,朱温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杀死了。一年后,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朱友贞杀死。同年的六月,驻守魏州的梁将贺德伦投靠了李存勖。朱友贞得知魏州城被李存勖占领,心中十分害怕,也没有派人去攻打。这年七月,梁将刘鄩认为晋军现在都集中在魏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地区)兵力必定十分空虚。于是决定偷袭晋阳。李存勖知道刘鄩向来喜欢偷袭,便派人前去调查,发现刘鄩的军队已经向西走了两天了。李存勖立即醒悟过来,便一面派出骑兵去追击刘鄩军队,一面派李嗣恩率兵赶回晋阳,做好防御。

话说刘鄩军队在途中遇到阴雨天气,道路变得十分泥泞,军队前行很困难,很多士兵都病死了。还没到达晋阳,粮草就已经用完了。此时,刘鄩不得不放弃偷袭晋阳的计划,率军返回去攻打临清,企图切断魏州晋军的运粮路线。此前,周德威得知刘鄩要偷袭晋阳,便率军从幽州赶往晋阳。他还没到晋阳时探听到刘鄩已经向东撤退了。于是,周德威率军向东追击,随后,发现刘鄩想占领临清。此时,周德威下令军队绕过刘鄩的军队,提前进入临清。刘鄩在晋军的层层夹击之下,无可奈何,只能再次改变行军路线,退到了莘县(今山东莘县地区),并在此坚守。随后,李存勖将军营设在莘县西边三十里的地方。不久,朱友贞率一万军队驻扎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地区)支援刘鄩。刘鄩在退守莘县的半年之内,都按兵不动。朱友贞对此十分不满,反复派人去敦促他出战。在这半年内李存勖也想尽办法引诱刘鄩出战,但他就是坚守不出。终于有一天,李存勖想出了一个妙计:自己假装去别处视察军情,留下李存审守军营。主帅离开了军营,刘鄩认为机会到了。他先命澶州的杨延率军来魏州会合,准备一同攻打魏州。岂料晋军早有准备,杨延的军队在半路便遭到了李嗣源军队的袭击,全军落荒而逃。等到天亮的时候,刘鄩才开始率军从莘县出发,赶往魏州东部与杨延的残兵会合。而此时,李存勖早就返回了魏州。随后,李存勖与李嗣源、李存审率军一同攻击刘鄩军队。此战持续了很久,场面十分惨烈,梁军七万多人几乎全部被消灭。刘鄩率十几个骑兵逃走,退到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部地区)。正当刘鄩与李存勖开战之时,朱友贞又派手下王檀率军去偷袭晋阳。当时,晋阳的兵力十分空虚,几乎要被攻破。后来李嗣昭率军从潞州赶来支援,再加上代北老将安金全的支援才打退了王檀的进攻。朱友贞见刘鄩在魏州战败,王檀偷袭又失败,长叹了一声,觉得大势已去。随后,后梁与后晋为了争夺黄河沿岸的各个战略要地,还展开了杨刘之战、胡柳坡之战、德胜之战。杨刘是黄河上一个重要的渡口。杨刘之战,李存勖轻易击败了梁将安彦之,占领了杨刘。在胡柳坡之战中,双方都损失了约三分之二的兵力,伤亡十分惨重,周德威父子战死,最后以晋军取胜而告终。德胜之战,李存勖先命手下王建率领三百个死士,乘着船火烧梁军挡在河中的船队,随后率大军一举歼灭了梁军。李存勖虽然成功地攻下了黄河边上的各个战略要地,但此时晋军已无力再向南推进了,因为在胡柳坡战役中晋军的损失太大。而此时,梁军也无力再夺回被攻占的据点。于是两军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将国号定为大唐,史称后唐,年号同光。同年,梁将王彦章率军攻占了德胜及周边的几座城池。李存勖调兵遣将击败了梁军,夺回了失守的据点。在这场战斗中,梁军损失了一万军队,物资也耗费了不少。后唐军队虽然也损失不少,但成功地保住了黄河的重要据点德胜和杨刘等。梁将王彦章兵败之后,使得梁军士气十分低落,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分裂。朱友贞对内外的局势缺乏必要的认识,又不与大臣们商议,一意孤行,想收复黄河上的重要据点。同年的九月,梁将段凝率五万军队到达临河南部地区;王彦章率一万人到了郓州地区。李存勖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应对梁军的策略。最后,李存勖决定将梁军主力拖住,然后派精兵偷袭后梁的都城大梁。于是,李存勖命李绍宏等将领镇守魏州,牵制住梁军,自己率唐军精锐部队偷袭大梁。李存勖在途中轻易地击败并俘虏了王彦章,随后攻占了曹州(今山东定陶西部地区),并日夜兼程地向西挺进。朱友贞得知王彦章被俘,十分恐慌,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但是毫无结果。大梁城此时已经一片混乱,朱友贞非常绝望,然后自杀身亡。不久,晋军来到大梁城下,并从北门攻城。随后,梁将王瓒打开城门投降。李存勖顺利进入大梁城。为了安抚人心,他没有乱杀无辜,而是让投降的大臣继续做官。此时,在前线作战的段凝已得知大梁城有难,便率领五万主力部队赶回来。走到半路,他才知道,大梁城已经被攻陷。至此,统治中原十七年的后梁彻底灭亡了。后唐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结束与后梁的对峙,并将其消灭,就是因为这场著名的奇袭。偷袭大梁是中古战争上非常成功的长途奔袭又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这也很好地应证了孙子所说的以正军迎敌,以奇兵取胜的计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