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杨再兴用什么兵器 > 第230章 为子觅师访丞相皇室忧心育贤良(第1页)

第230章 为子觅师访丞相皇室忧心育贤良(第1页)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杨再兴与诸葛亮商讨了钟会之事和利用东吴局势之计划,之后杨再兴又开始操心儿子继祖的培养问题。同时,蜀汉内部局势复杂,各方势力平衡发展,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对蜀汉未来至关重要。

几日后,正值休沐,杨再兴再次前往拜访诸葛亮。杨再兴递上拜帖后,便随着下人往书房走去。此时,书房内传来诸葛亮温和的声音,原来是诸葛亮正在教导诸葛瞻。

杨再兴放轻脚步,来到书房门外,没有立刻进去,他也想学学诸葛亮的教导之法。

只见书房里,诸葛瞻正端正地坐在书桌前,目光专注地看着父亲。诸葛亮拿起一本《论语》,微笑着问诸葛瞻:“瞻儿,为父问你,《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学’字有何含义?”

诸葛瞻眨了眨眼睛,稍作思考后回答:“父亲,孩儿觉得‘学’就是获取知识,像吾等从先生那儿听讲、从书卷中阅读,从而知晓世间万物的道理。”

诸葛亮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道:“那‘习’字呢?”

诸葛瞻自信地回答:“‘习’是温习、实践,学了知识后要时常温习,还要在生活中运用,这样才能将之真正掌握。”

诸葛亮又翻了几页,指着“君子不器”问道:“此句是什么意思?”

诸葛瞻立刻回答:“父亲,这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君子应当博学多才,心怀天下,能应对各种情况。”

诸葛亮笑着又问道:“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呢?”

诸葛瞻清脆地说道:“就是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吾之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吾等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加以学习。”

接着,诸葛亮把书卷放到一边,铺开一张地图,指着一处地形问:“瞻儿,若此处有敌军来袭,汝该如何应对?”

诸葛瞻眉头微皱,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后说道:“父亲,孩儿认为,首先要派斥候前去探查敌军的数量、装备和动向。若此地地势险要,有山谷或丛林,可设伏兵;若是平原开阔之地,可依据附近的城池或营寨坚守,同时派人向周边求援。”

杨再兴在门外听着,心中暗暗称赞。这孩子不过八九岁,回答得如此流畅,他看着眼前聪慧的诸葛瞻,很难将其与记忆中那个日后战死在绵竹城外的悲壮身影联系起来。

诸葛亮考较完,一抬头,看到门外发呆的杨再兴,便笑着把他请了进来。诸葛瞻乖巧地向杨再兴行礼:“瞻儿见过振武叔父。”随后又向诸葛亮行礼告退:“父亲,孩儿告退,去温习功课了。”诸葛亮点头,慈爱地看着他离开。

杨再兴看着诸葛瞻离去的背影,对诸葛亮夸赞道:“丞相,瞻儿如此聪慧,真是天赐佳儿啊,日后必成大器,丞相后继有人啦。”

诸葛亮却长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杨再兴不解,问道:“丞相为何叹气?这孩子如此出色,您应该欣慰才是。”

诸葛亮忧心忡忡地说道:“瞻儿自幼聪明伶俐,吾担心他过于早熟,如同那还没成熟就被摘下的果子,虽看着光鲜,却经不住风雨,反而难成大器。”

杨再兴恍然大悟道:“丞相是担心瞻儿步了那诸葛恪的后尘?”

诸葛亮点头:“诸葛恪自幼才名远扬,可如今……唉,我不得不为瞻儿的未来担忧啊。”

杨再兴宽慰道:“丞相,有您亲自教导,必不会如此。您定能引导瞻儿走上正途。”

诸葛亮苦笑道:“正因如此,吾才更要谨慎。吾正打算将瞻儿交由他人教导。”

杨再兴十分惊讶:“为什么?丞相亲自教导岂不是更好?”

诸葛亮缓缓说道:“吾并不希望瞻儿能继承吾之衣钵。大汉有一诸葛亮便够了,若瞻儿学了吾七八分本事,对大汉未必是好事。如今蒋琬、费祎、姜维等都出自吾门下,日后瞻儿出仕,恐影响皇权,若被有心之人利用,容易引起大汉内部不稳。吾断不能因一己之私,让大汉陷入危机。”

杨再兴听后,对诸葛亮的苦心和对蜀汉的忠诚深感敬佩,忙向他深施一礼:“丞相心怀天下,为大汉殚精竭虑,吾深感佩服。”

诸葛亮急忙起身扶起杨再兴,转移话题问道:“振武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杨再兴坐下后,说道:“丞相,吾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帮忙物色一位适合教导继祖的老师。继祖也到了该好好培养的年纪,吾常年在外,对他的学业实在放心不下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