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三国演义中学到的道理 > 第117章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第1页)

第117章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第1页)

一、关于《阴平之道与绵竹之殇:周易哲学视角下的〈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的七律诗词及解析:

(一)《阴平绵竹叹》

阴平险径邓师行,绵竹忠魂血溅缨。

易理阴阳循势变,乾坤定数叹输赢。

奇谋偷渡惊关隘,壮志徒留赴死生。

史海沉浮多少事,皆如幻梦化烟轻。

(二)解析如下:

联“阴平险径邓师行,绵竹忠魂血溅缨”:

“阴平险径邓师行”:描绘了邓艾率领军队行走在阴平这条艰险的道路上。阴平古道地势险峻,环境恶劣,邓艾选择这条道路奇袭蜀汉,展现出了他的果敢和智谋。此句点明了事件生的地点和主要人物的行动,为后续的故事展开奠定了基础。

“绵竹忠魂血溅缨”:则叙述了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军队作战的惨烈场景。诸葛瞻为了保卫蜀汉,毅然率军抵抗,最终战死沙场,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英勇。“血溅缨”生动地描绘了战斗的激烈和悲壮,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颔联“易理阴阳循势变,乾坤定数叹输赢”:

“易理阴阳循势变”:从周易哲学的角度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这场战争中,邓艾偷渡阴平是一种“阴”的策略,他避开了正面战场,选择了一条不为人知的小路,出其不意地攻击蜀汉。而诸葛瞻的抵抗则是“阳”的表现,他坚守正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奋勇作战。这种阴阳的变化和转化,体现了战争局势的不断变化。

“乾坤定数叹输赢”:乾坤在周易哲学中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总体秩序。这里暗示着这场战争的结果似乎是一种定数,蜀汉的衰落和魏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这种定数并非不可改变,诸葛瞻的抵抗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精神却值得人们敬佩。此句表达了对历史命运的感慨和对战争输赢的思考。

颈联“奇谋偷渡惊关隘,壮志徒留赴死生”:

“奇谋偷渡惊关隘”:强调了邓艾偷渡阴平的奇谋。他的这一策略让蜀汉军队措手不及,成功地突破了蜀汉的防线,震惊了整个蜀汉。“惊关隘”形象地表现了邓艾的行动对蜀汉造成的巨大冲击,也突出了他的谋略的高明。

“壮志徒留赴死生”:描述了诸葛瞻的壮志未酬。他虽然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阻止邓艾的进攻,壮志未酬身先死。“徒留”一词充满了遗憾和惋惜,让人不禁为诸葛瞻的命运感到叹息。

尾联“史海沉浮多少事,皆如幻梦化烟轻”:

“史海沉浮多少事”:回顾历史,无数的战争和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上演,阴平之战和绵竹之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历史是不断展和变化的。

“皆如幻梦化烟轻”:意味着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如同梦幻一般,最终都会化为云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慨,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人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历史的变迁,珍惜当下的生活。

(三)《三国演义》第117回回目,经典梗概,主要人物,经典情节,经典诗句,经典典故,中心思想及指导思想

回目:《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经典梗概:

魏国分兵两路进攻蜀汉,钟会率领大军进攻剑阁,但被姜维等人阻挡难以攻克。邓艾则另辟蹊径,选择偷渡阴平小道。阴平道路途艰险,邓艾带领士兵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历经艰难困苦,终于通过阴平。到达江油后,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随后邓艾继续进军,在绵竹遭遇诸葛瞻父子的抵抗。诸葛瞻父子虽然奋勇作战,但最终因寡不敌众,双双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的军队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在恐惧和无奈之下,听从众人劝说,决定出城投降。

主要人物:

邓艾:魏国大将,有勇有谋,敢于冒险。他偷渡阴平的计策大胆且成功,为魏国灭蜀立下大功,但也因此与钟会产生矛盾。

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忠诚且有气节。临危受命抵抗邓艾,虽竭尽全力但最终战死沙场,展现出了对蜀汉的忠诚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钟会:魏国将领,与邓艾共同伐蜀,但与邓艾不和。起初对邓艾偷渡阴平的计策不屑一顾,后来邓艾成功后又心生嫉妒。

马邈:江油城守将,意志不坚定,面对邓艾的进攻轻易投降,成为蜀汉灭亡的一个因素。

经典情节:

邓艾偷渡阴平:邓艾率领士兵穿越七百余里的阴平小道,这里都是无人之地,道路崎岖险峻。士兵们凿山开路、搭造桥阁,邓艾甚至亲自裹毡滚下摩天岭,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诸葛瞻父子率军在绵竹与邓艾的军队展开激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诸葛瞻父子奋勇杀敌,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年仅十九岁,博览兵书、多习武艺,也跟随父亲一同作战。最终父子二人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马邈投降:江油城守将马邈,原本就对蜀汉的未来不抱希望,操练人马回家后与妻李氏拥炉饮酒,还说“魏兵若到,降之为上”。当邓艾兵临城下时,他不战而降,并献城投降,还为邓艾当向导。

经典诗句:“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几。”此诗生动地描绘了阴平古道的险峻以及邓艾偷渡的惊险,同时也暗示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曾经诸葛亮可能已经预料到此处的重要性,但在他死后,蜀汉没有重视这里的防守。

经典典故:这一回中提到了诸葛亮所题的石碣。邓艾等人过了摩天岭后,看到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里的“二火初兴”指的是蜀汉炎兴元年,“二士”则暗指邓艾(士载)和钟会(士季),后来邓艾和钟会果然因争功而相继被杀,此典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历史的宿命感。

中心思想:

本回展现了蜀汉政权的衰落和灭亡。蜀汉后期,政治腐败,人才凋零,刘禅昏庸无能,听信黄皓,导致国力日衰。在魏国的进攻下,蜀汉的将领们虽然有抵抗的决心,但终究难以抵挡魏国的强大攻势,最终走向灭亡。

突出了邓艾的智谋和勇气,以及诸葛瞻父子的忠义。邓艾偷渡阴平的成功,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诸葛瞻父子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奋勇抵抗,直至战死,体现了他们对蜀汉的忠诚和担当。

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和残酷性。蜀汉的灭亡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贤相,也难以挽救蜀汉的命运。战争的残酷也在本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数士兵和将领在战争中丧生,百姓遭受苦难。

指导思想:《三国演义》的指导思想受到儒家的忠义思想、道家的权谋思想以及历史循环论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一回中,忠义思想体现在诸葛瞻父子对蜀汉的忠诚上;权谋思想则体现在邓艾偷渡阴平的计策以及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上;历史循环论则体现在蜀汉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中,暗示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二、《阴平之道与绵竹之殇:周易哲学视角下的〈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三国演义》第117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描绘了一段充满悲剧色彩与智谋较量的历史画卷。从周易哲学的深度来解析这一回,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命运无常、阴阳变化以及人性的挣扎。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邓艾偷渡阴平与诸葛瞻战死绵竹,正体现了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与相互转化。邓艾的成功偷渡,是阴的一面在特定情境下的显现,他凭借着智谋与勇气,突破了蜀汉的防线;而诸葛瞻父子的壮烈牺牲,则是阳的一面的极致展现,他们以忠诚和热血扞卫了蜀汉的尊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