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二娘的心思一下飘远了。
父子三人越走越近,几个闲聊的婆子一窝蜂的站了起来,邓婆子嗓门大,远远的就大声问道。
“大有兄弟,听说你家四个孙子都要去学堂读书了?
那得花多少钱啊?”
这事没啥可瞒的,陆大有如实回到。
“镇上的学堂,一个孩子一年二两束脩钱。
咱们村离镇上远,每天要在学堂里吃晌午饭,所以每个月还的再交八十个铜板饭钱。”
邓婆子不识字,也不会算账,可是光听这个数字,她就惊讶的张大了嘴巴。
一个孩子一个月饭钱就八十个铜板,那陆家四个孩子,这一个月饭钱是多少?
一斤五花肉才是个铜板,这一个月的饭钱,够一家人买多少肉了!
还有束脩钱,一人二两银子啊!
其实,每个学子一个月八十个铜板饭钱,还真不贵。
一个月三十天,学堂里一旬放一天假,学生一个月要在学堂里
吃二十七天午饭,一个月八十个铜板,合着一顿饭三个铜板。
这个价格,吃上热乎的饭菜,还能沾点荤腥,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在镇上包子铺买个肉包子,还要两个铜板呢。
陆老头没在村口停留,这里坐着的都是妇人,年龄都跟他差不多,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
平日里,除了自己的老妻,旁的女人他都是躲着的。
陆老大在家里一向是闷葫芦,看到这些个老婆子,打个招呼,也紧跟着老爹朝家里走去。
平时话多又
机灵的陆老二,就被几个老婆子围住了。
“老二,你家俩孩子都去学堂读书了,以后你家就是读书人家了。
将来孩子要是考上状元,你可不能忘了咱们乡亲们。”
“是啊,读书好啊,读书考个状元回来,咱们村都跟着你沾光。”
‘哈哈哈,婶子,伯娘,你们可真会说话。
我家几个皮小子,就是去学堂识几个字。
认识几个字,以后出去干点啥,也比大字不识的强一些不是?’
几个婆子认同的点点头,为首的邓婆子有些好奇昨天来陆家的是谁,又忍不住打听。
陆老二早就得了崔氏的嘱咐,标准答案拿过来就说。
“嗨,要说人啊,多做善事,早晚会有好报。
昨个来我们家的,是县城的年家兄妹俩。
早前我爹在县里做工,一时善心帮了他们兄妹。
这不,前几日我爹和老三去县里粮铺卖粮食,正好遇见了他们。
他们惦记着小时候的恩情,就带着礼物上门来感谢了。”
邓婆子几人恍然大悟的点点头,还想再继续问点别的,陆老二已经趁机走了。
这些话都是崔氏和陆老头昨晚合计好的,二喜兄妹进村,很多人都瞧见了,村里人爱打听,肯定会问东问西的。
与其遮遮掩掩的,不如大大方方的告诉他们,省的旁人猜来猜去,最后传的不像样子。
果然,陆老二在村口这一番话,很快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