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没想到的是,辽王府传来的命令却是采取默认的态度,只要拿着工分,并且工分是真的,那么就可以兑换东西,不看人。
这让一众监事们傻眼了,不明白殿下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知道,他们工分兑换处的东西可都是好东西啊,放在外面,价格可比市场价低多了,怎么能便宜了外人呢。
但是朱植想到的更深,那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工分这个新事物,这样一来,将来将工分转化为纸币的时候,阻力就更小了,这是为了长远计。
而且那些人收工分,其实也是变相的压低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同样的工分可以买到他们想买的更多的商品,这是好事。
那些外地商人通过收上来的工分在他这里买商品,而他这里的商品是从现代买过来的,价格非常低廉,稳赚不赔。
总之,这个看上去辽王亏本的买卖,其实一点也不亏本,而且是辽王府,商人,百姓三方面都共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郎君,想好了没有,换不换?”老板问道。
“换,这是4个工分,还有96文,没错吧?”王元从怀里拿出一叠工分,拿出四张一分的,外加一串铜钱递给了老板。
老板看着年轻人怀里的工分还是有些眼馋的,不过这里摆摊是要缴费的,同时也是有规矩的,他可不敢起别样的心思。
上一个打歪主意的人,脑袋还挂在集市外面的竹竿上呢。
“郎君怎么不都用工分?小老儿可以给你少一文钱。”老板说道。
“不用了,就这样吧。”王元不傻,他年轻人,头脑更加灵活,他感觉到了一丝变化,他感觉工分未来的价格还会上涨。
既然如此,只有傻子才会这个时候兑换呢。
“哎,好吧,郎君,胭脂拿好。”老板也不多说什么,将胭脂盒打包好,递给了对方。
王元拿过胭脂盒,便快速赶回家,并找到了自己的大哥,把这边的情况说了一下。
“恩,你说的这件事情我知道,不仅仅是连山驿这里,其它几个工地,像锦州那边,也是如此的。”大哥说道。
“大哥,这个情况,王爷殿下不管吗?”王元疑惑道。
“恩,我也挺奇怪的,一开始还打击这种事情呢,但是消息传到广宁之后,就不管了,我猜测可能是王爷允许这件事情发生,所以监事才选择默认的。”大哥分析道。
“那王爷岂不是吃亏了?真是太奇怪了?”王元纳闷道,他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其中的关节。
“嘿,你操这个心做什么?王爷的想法岂是我们能够揣度的。”大哥说道。
“大哥说的对,那大哥,我想用铜钱去收购更多的工分,因为我觉得,只要王爷不限制这样的行为,那么工分还是会继续涨价的,虽然最终涨多少不知道。”王元说道,这才是他找自己大哥真正的目的。
因为他发现了这样一个更加赚钱的门路。
大哥眉头紧皱,想了想说道:“这件事情王爷虽然没管,但是将来不好说啊,你还是小心点。”
“放心吧,大哥,我就这点小身板不会弄出多大动静的。”王元说道。
“哎,既然你想做,那我给你多说一点。”大哥说道。
“什么?”王元疑惑道。
“你知道锦州那边一工分在外面能兑换多少文吗?广宁那边一工分又能兑换多少文呢?”大哥反问道。
王元摇了摇头:“不知道,大哥,你问这个做什么?难道各地的价格还不一样?”
“何止各地的价格,就算同一个地方,价格也是存在差异的。”大哥说道。
王元想到了,今天那个卖胭脂的老板,他说周围都是一工分25文,但是他这边却给他算了26文,就是差异。
“我明白了。”王元突然脑中灵光一闪。
“大哥的意思是,我可以在工分价值低的地方低价买入更多的工分,然后去价格高的地方卖掉,这样就能够赚取更多的差价了。”王元说道。
“没错。”大哥点了点头。
“连山驿这里,一工分兑换26文,锦州那边只能兑换23文,而广宁只能兑换21文,比工分兑换处只高了一点点。”大哥说道。
“大哥,你怎么知道这些的,而且你还这么清楚各大的兑换情况?”王元突然想到了什么,一脸疑惑道。
“呵呵,你以为只有你能想到这个办法吗?其实已经有人这么做了,我也了解了一下情况,只是有些犹豫而已,既然你想做,那我也不拦着你,可以试试看,说不定能够赚一笔呢。”大哥说道。
“大哥,那你可知,各地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王元问道。
“很简单,连山驿距离山洞,北平更近,这里的外地商人更多,他们人多,钱多,但是这里的工分少,所以工分就更值钱了,而更远的锦州和广宁,不但商人少,而且那些地方的工程也多,留在外面的工分也多,加上路程,运送物资也是有损耗的,所以,那里的工分价值相对更低一些。”大哥说道。
“大哥说的真是太好了,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大哥真聪明。”王元夸道。
“屁的聪明,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好了,你要做的话,一定要抓紧了,要不然后面估计也赚不到什么钱了。”大哥说道。
“恩,我知道了。”王元重重的点了点头。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瞒过朱植的耳目呢,一开始有人把事情捅到朱植那里的时候,他还挺生气的,不过随后一愣,反应过来,怎么这么眼熟的感觉呢。
后来,干脆,他自己也加入了,作为最大的玩家,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赚一笔,也能让工分无限接近大明这边市场的真实价值,同时还能防止出现工分泡沫的情况。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
广宁城的城墙上,一身戎装的朱植站在城门楼上,看着下面列阵的一万多军士,心情十分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