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峰行动后的一个月,刘彻没有表态,两个月过去了,他依旧沉默,现在三个月都快过去了,他仍旧没有任何反应,仿佛对此事浑然不知。
为了确认皇帝是否真的一无所知,平阳长公主曾通过他人在皇帝面前透露了一些信息,得到的答复却是:“确实有些过分,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父亲自尽,儿子心中有怨,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番话显然是在为李峰辩解。
很明显,皇帝不是不知情,而是在故意装糊涂。
这种装糊涂,实际上就是一种态度,说白了,是对李峰的明显偏袒。
那些企图改变皇储的人因此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他们每天都在揣摩皇帝的意图,自然能够察觉到,如今皇帝的心思已经相当动摇。
因此,他们暗中的行动也必须更加积极。
尽管如此,刘彻的心思虽然动摇,但他毕竟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对于任何帝王来说,更换皇储都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而且刘彻又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
在华夏的圣贤训诫之中,“君子以慎密不出”向来被视作至理名言。
自往昔至今,口无遮拦者多为平民百姓,而那些位高权重之人,对“慎密”二字的领悟尤为深刻。
对于帝王来讲,这更是必备的基本素养。
一直以来,刘彻从未公然表露过对三皇子或者四皇子的偏爱,也从未提及要提升李姬的地位。
他绝不像普通民众那样,漫不经心,随意谈论孩子的优缺。
他所说的每一句话,皆经过了深思熟虑,皆怀有特定的意图。
经过漫长的等待,霍去病逐渐察觉到形势的严峻:不能再一味依赖皇帝。
皇帝的心意已然出现动摇,太子的守护者不能只是一味忍耐或者等待,否则极有可能酿成重大灾祸!
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必须有所行动。
那该如何行动呢?虽说形势严峻且微妙,但并非毫无办法。
至少霍去病现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此途径即为釜底抽薪,动摇三皇子和四皇子的外家势力。
皇子的外家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建国八十年后的当下,朝廷内外的各种势力错综复杂。
倘若没有充足的外部支持,皇帝根本不会考虑立其为储君。
就以二皇子为例,他的母亲王夫人深受宠爱,可王夫人从未有过非分的想法,原因就在于他们母子没有外家势力。
故而,倘若三皇子和四皇子失去了陇西李氏这个外家,他们的夺嫡资本便会大幅削减,与二皇子相差无几。
那么,怎样才能动摇这个外家呢?一般人或许会觉得陇西李氏及其姻亲故旧势力庞大,难以撼动。
但要知道,霍去病出身兵家,善于寻觅对手的弱点。
在他看来,陇西李氏尽管庞大,却存在一个致命的关键所在。
这个关键便是李峰。
作为陇西李氏的下一任族长,如果他失势,李家暂时无人能够接替。
一旦六十九岁的李和离世,他们将会陷入群龙无的局面,难以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