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皇权与相权 > 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第3页)

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第3页)

边防军事

武则天时期对于边防的措施相对于她国内的政治制度和手段来说,就显得毫无建树,甚至被批判得更加严重。在边防问题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她做了大量的应付工作,却毫无效果。武则天时期,唐朝的北部、西部边防一直处于不安定状态,以至于出现“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究其原因,实际上并非武氏之过。

在唐朝初期,贞观十三年,吐蕃的发展就已经达到寇略松洲二十万军的局势,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唐太宗时期也不能与之强硬相碰,而是采用和亲的态度,以图和平。等到唐太宗逝世,吐蕃将领便有侵略之心,时时寇略西北。虽与唐保持和亲之盟,但是早已将手沿着河湟以北,积极向河西和天山南麓伸张,严重影响到唐朝对葱岭以东诸国的统治。就连当时大将薛仁贵督师大战吐蕃,也是大败而归。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派王孝杰“大破吐蕃,复取四镇”,可是到了公元698年,王孝杰、娄师德再次率军大战吐蕃于素罗天山时,却大败。自始至终,唐与吐蕃的战斗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究其原因,陈寅恪先生曾说:“唐太宗、高宗二朝全盛之世,竭中国之力以取高丽。仅得之后,旋即退出,实由吐蕃炽盛,唐世为西北之强敌所牵制,不得已乃在北方取消及退守之策略,然则吐蕃与高丽不接壤,而二者间同之连环关系,实影响于中夏数百年国运之隆替。”

而另一方面,唐朝时期的募兵制也是边防戍守无力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募兵而来的士兵遇到战事选择逃亡,这是影响战事的直接因素。

因此武则天时期对边防的措施,如狄仁杰提出“捐四镇以肥中国,罢安东以实辽西”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的。

简单从国家主要的三个模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武则天当政的那些年,国家保持着平稳的发展速度。纵观历史上先后出现的皇帝,若不是女性不得当政的传统儒家思想以及宋明时期女性地位降低,导致史学界对她大肆抨击,她的评价并不会比大部分男性帝王差。反观她在位的几十年里,时刻顶着巨大的政治舆论压力来治理天下,在位时间之久而又未有流民四起而盗贼猖獗,或是揭竿起义灭周于朝夕之间的情况,足以说明她是个颇有才干的政治家。

◇东施效颦——三个女人的战争

武曌当政期间,在她的统治下,国富民强,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受到她当权的影响,当时的女子们纷纷以她为偶像进行效仿。继武则天之后,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接着又出现了影响较大的三位仿效武则天的女强人。可怜她们有着强大的当权理想,却少了帝王之气。

太平公主

首先,我们要说的第一位女强人便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与皇帝李治的小女儿,自小便备受宠爱。可能是因为武则天失去了自己的大女儿,这种偏执的爱全部浓缩给了太平,所以她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从小便养成了骄横跋扈的习惯。也许是继承了武则天强势而又机智的性格,长大后的太平公主为人争强好胜,聪慧过人,但又权力欲极强,想要同武则天一样做女皇帝。

但武则天生前从不让太平公主过多参与政事,太平公主从来都畏惧母亲,因而行事比较收敛,对外只大肆装修府邸,购买别业,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

但财力上的扩张根本满足不了她天生带有的“皇权角逐”基因,虽然她名为太平,一生却颇不太平,不断插手政治生活让她命运跌宕起伏,可以说得上是一副好好的公主牌,却被自己一步步打烂。

武则天统治末年,武李两家矛盾尖锐化。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继承人,并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以图能消弭未来的政治斗争。恰好太平公主本身的家族姻亲关系是最适合做“武李矛盾”的调和剂,因为她不仅是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的兄妹,还是武则天侄儿的妻子,作为两派之间的调剂者,她的位置举足轻重。最关键的是她姓李而不是姓武,所以虽是武家儿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姓天下拥护者,这就是她在武则天死后,大肆参与政治斗争的基础。

所以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继位,太平公主已不满于现状,开始积极参与到政事当中。作为兄妹,她受到李显的尊重,李显曾特地下诏免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中宗朝,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多谋善断。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后,权势地位更加显赫重要,李显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显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李显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

中宗被韦后毒死后,太平公主又参与了同李隆基一起诛杀韦后的计划,成功后拥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拥立有功,晋封万户,权力达到了顶峰,《新唐书》中记载:

主每奏事,漏数徙乃得退,所言皆从。有所论荐,或自寒冗躐进至侍从,旋踵将相。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公主的势力有多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太平公主在与李隆基诛杀韦氏之后,二人的关系便逐渐恶化。太平公主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李隆基继位,李隆基也不甘示弱,处处与太平公主针锋相对,朝廷内外一片风声鹤唳。结果两人兵戎相见,太平公主全面颓败,潜逃过程中被李隆基抓住,赐死。

这一争夺还不是皇权的较量,毕竟李隆基还未即位,可以说得上是“王权”的争斗。同室操戈,各朝各代权力争斗中典型的宫廷争斗,整个唐朝前期都笼罩着这一争斗。或许是“玄武门之变”就没开好头。

唐中宗之妻——韦皇后

一开始,可以说韦皇后是最不幸的人,虽然被选为太子妃,但却在武则天的强势下与太子李显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后李显又被武则天废黜太子之位,并流放房州,韦氏一直随行。原本就提心吊胆的生活变得更加难以平静。韦氏随时面临与李显一起被赐死的危险,然而在这种危险的局势下,韦氏选择了与李显共患难,所以才有了李显对韦氏的承诺“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

神龙元年(705年),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等五人,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禅让,李显复辟,史称神龙政变。韦氏也重新当上了皇后。也因为李显流放时候的承诺,才使得韦后权力欲极具膨胀到一发不可收拾。桓彦范上表劝阻中宗,陈述后宫干政的祸害,可是中宗念在韦氏在他最落魄时的陪伴之情,并没有接受桓彦范的建议。

韦氏的心思大家心知肚明,既然前有武则天做榜样,并且当时昭容上官婉儿也屡次劝说韦后走武则天的道路。韦氏便开始着手为自己女主天下之路做铺垫。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母性的角色当然走的是“母爱”无限的套路:上表请求规定全国士民百姓一律为去世的母亲服丧三年。除此之外,又请求中宗规定天下百姓二十三岁时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岁就免除劳役,改易制度,用这些套路来收取人心民望。不过既然是彰显皇室的德行,所以李显就都准许了。

特别是武三思进宫后,由于上官婉儿和韦氏的强力推荐,武三思开始参与到政事当中,此后张柬之等人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制。但武三思也只不过是韦氏登上权力宝座路途中的一个垫脚石。

当然,韦氏的偶像是武则天,自然也是效仿武则天的权力之路。

武则天登上权力宝座的道路可以称为“权力三部曲”,首先她得是个皇后,这一步等于是首先得是个老板娘;如果老板娘不能干掉老板,代替老板,就只能走上第二步,做“老板的娘”——当太后;那么第三步则是干掉自己的儿子,这比干掉自己的丈夫容易,走完后直接升级成为女皇帝。

所以韦氏也想照着这三步走,当韦皇后走到第一步时,她就迫不及待很想赶快当上太后,再接着当女皇帝。但是要由皇后变成太后,必须是皇帝逝世后,儿子辈的皇子继位,原来的皇后才能升格为太后。韦皇后一直想升格为太后,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唐中宗身体一直很好,完全没有要死的迹象。韦皇后实在等不及了,于是下毒毒死中宗,使自己可以直接升格为太后。

唐中宗死后,韦氏并没有因此走上权力的巅峰,因为博弈局的另一批权力角逐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开始着手分割这块蛋糕。此时的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

就在韦后想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时,却被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先下手为强,联合诛杀。

上官婉儿

相对上面两位天生自带“女主”基因的女性来说,上官婉儿的权力追逐之路显得更为不同。毕竟她既不姓李,也没有“后命”,从一个刚开始官位极低的宫廷女官一步步走到了中宗时期政权核心,其官职也随着中宗对于朝政的掌控力度而变化。所以把上官婉儿作为切入点,可以最真实地一睹中宗时期看似混乱的权力争斗实况。看这三大博弈者——李氏江山主导人、韦氏集团、太平公主集团是如何操纵权力,进行权力分配和斗争的。

上官婉儿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而沦为内庭婢女,然而上官婉儿从小便天资聪颖,十四岁便会作诗,文学天赋极高,因此被女皇武则天重用。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上官婉儿极力贴近和依附于武则天。可以说,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上官婉儿的身份可以说是一升再升,到最后成为武则天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因此,上官婉儿在辅助女皇处理政务时,便对政事日益了解。从公元696年开始,武则天又让她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这使得上官婉儿权势日盛。

神龙政变后(705年),唐中宗恢复李氏江山主导权,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对其无比信任。接着上官婉儿又被拜为昭容,权势进一步增强,成功进入到帝国的权力中心地带。中宗复位后,首要任务就是树立自己的威信,从《旧唐书·中宗纪》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宗对权力群体有明显的划分:依附在武则天身边的张氏兄弟、太平公主和李旦皇族。

周旋在几大权力群体之间的上官婉儿非常懂得平衡权术,在确保自己周全之际还能借势而上。前面说到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上官婉儿依附于武则天,地位一升再升。那么现在江山姓李不姓武,拉拢依附对象自然变更成另外一个群体——韦氏。这种依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两大群体之间互相支撑。同样的,韦氏群体也借着上官婉儿的受宠大力发展。这种政治群体之间的联盟不是什么稀罕的现象,因为自始至终,周旋博弈的主导人都是中宗。借势打势的手段在运用过程当中,自然就会出现类似上官婉儿这类棋子。

上官婉儿也对中宗初期的朝政布局起到了转变的作用,按照中宗前期的计划:借用韦氏和武氏(武三思)力量来抵抗李氏其他子孙对皇位的觊觎(也就是太平公主和李旦等群体)。随着权力的此消彼长,韦氏、武氏联盟势力大增。

景龙二年,同一年内史料对上官婉儿官职的称呼从上官昭容变成了上官婕妤。因此这段时间内上官婉儿是有所降职的。但是从次年发生的太子党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发动政变的情况来猜测,应该是上官婉儿得罪了中宗。因为当时除了皇权本身,“韦武联盟”势力异常庞大,另外一个则是太子党。而从中宗对几大群体的维护来看,他对“韦武联盟”的宠信度要高于太子党。这种暧昧的态度让极善于弄权的上官婉儿也摸不清楚方向:依附“韦武联盟”势必将得罪太子党,一旦太子上位,权力之路将就此终结;但是反过来,太子党势单力薄,得罪“韦武联盟”可能导致自己立马陷入危机。所以当中宗以上官婉儿当枪手出击时,她选择了暂时退出战局,静观其变,这就导致了她的降职。

太子政变结束之后,“韦武联盟”因武三思等人的被杀而遭受重创,韦氏以横扫朝野之势迅速清除了太子乱党,借此机会,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权势。这一次中宗开始调整布局,重新借助太平公主和李旦等皇族的手打压日渐庞大的韦氏集团。在同年的十一月,上官婉儿再次从婕妤变成昭容,说明在太子党覆灭之后,她迅速依附上了韦氏,才让自己的官位重新恢复。

整个朝廷看似风平浪静,但稳定政局下的两大权力斗争体——韦氏集团和太平公主集团之间的较量并没有停歇。鉴于“神龙政变”的影响,中宗被两大权力斗争体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场对决出现了短暂的三角平稳局面。而上官婉儿始终周旋在“三足鼎立”之中。

但是这种格局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一旦其中一方开始躁动,平衡局面就会被打破。而打破这个局面的就是上文中的韦氏,迫切想做太后的韦氏开始加大了较量的力度。这次的斗争异常激烈,较之前面的太子党来说,太平公主等人的势力更加强势,因为这次太平公主集团加入的新成员是李隆基。

同样的,这一次上官婉儿仍旧想效仿之前的做法,暂时退出争斗,静观其变。可是这一次她的运气似乎没有那么好。景龙四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消灭了韦氏集团,同时也没放过上官婉儿,将其一并杀之。

上官婉儿的官位升降变化数次,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当时政局的波动诡谲。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她既不是李氏子孙,也非后非嫔,只是一个政治的附庸。

这三个女人的戏码上演得如此激烈,太平的呼风唤雨,韦氏的步步惊心,上官婉儿的左右平衡,随着中宗手中所握皇权的强弱,不断发生变化,这一场斗争恰好反映的是整个王朝的权力格局。

太平公主、韦皇后、上官婉儿的政治地位、管理才能、宫廷心术,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较之武则天,少了帝王的气度和格局。她们的命运都是悲哀的,都在权力的角逐中被杀。太平公主与韦后都过于追求权力和地位,甚至都有仿效武则天成为女皇的野心,最终因自己野心太大而断送了性命,而上官婉儿权力虽大,却也只能依附他人,是无法与太平公主、韦后相比的。她只不过是想在几大群体博弈之时,抓住一方势力,依附一方势力,让自己处于久立不倒的位置。

在权力的角逐中,她们虽然都曾权倾一时,不可一世。但回顾她们的一生,都是非常悲哀的,只不过是皇族宫廷斗争中的失败者、牺牲者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