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江培安的保证,其他七家电视台的人心里是又高兴又懊悔。
高兴的自然是又有新电视剧可以创造收视纪录了。
懊悔的自然是当初没有把握住机会,如果当初咬咬牙赌一把,兴许现在结果就全都不一样了。
不过世上并没有后悔药,就算他们再懊悔也没有回头路了。
好在一切都还有补救的机会,不就是拍卖剧集嘛,还有机会的……
江培安的话说完后,笑着道:
“那我就不打扰各位领导休息了,酒店住宿都已经安排好了,各位先休息。”
“感谢江导告知我们这么多,辛苦。”
几人笑呵呵的告辞。
江培安这次虽然什么重要的信息都没有暴露,但也对外传递出了一条很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仙剑1的争夺绝对会比《星你更加激烈。
这也是人之常情,有了第一部优质电视剧打底。
后面加大资金投入又搞了那么大的阵仗,然后卖的价格比上一部还要低?
这没理由啊!
竞争激烈对于江培安这个卖方市场的人而言是一笔大赚特赚的生意。
但是对于电视台们来说就未必是件好事儿了,这意味着他们要拿出更多的钱。
其中一些经济不太宽裕的电视台心里已经在打退堂鼓了……
江培安回去的时候,突然接到了苏青的电话。
“江总,韩国kbs广播公司的人提前到了。”
江培安纳闷道:
“不是说他们明天下午才到么?”
“听说他们中的领导想去咱们的长城看看,提前一天过来了。”
闻言,江培安笑了笑,韩国人嘛大概就是这个尿性。
别到时候见识了长城的雄伟,回去再一造谣,长城就成为他们大韩民国的了。
不要以为这是个段子,提起韩国,除了“韩剧”、“韩流”,更多人想到的是“全世界都是韩国的”。
这种印象由来已久,从韩国申遗端午祭,到传说孔子是韩国人。
再到将活字印刷申遗,似乎韩国人特别喜欢将华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拿来套到自己身上。
于是“什么都说是韩国的”这类标签也被深深印在了华夏人心中。
凡是跟韩国有关系的新闻,总有评论说“快别说了,小心他们又说……是他们的。”
现今的中韩文化,相似却不相同,在历史展中也是互相影响的。
韩国的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不属于现在“华夏文化”的部份,但是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拿传统节日来说,韩国的三大节日分别是春节、中秋和端午,三节的时间也是按照农历计算,与华夏三节完全一致。
但三节的习俗,两国却有许多不同,比如端午节,韩国将端午的定义比较客观地分为几个部分。
分别是端午节起源、韩国的端午、华夏的端午、日本的端午等。
也表明中日韩的端午节都是同源的,古时农历5月多雨多病。
人们是为了祈祷平安度过五月而定的祭祀节日。
韩国的端午习俗和华夏有相同之处,比如他们也会摘艾叶,做熏香。
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端午,男人会比力摔跤,评出“天下壮士”,女人会结伴表演跳秋千等。
与华夏人在端午喜欢团圆吃粽子、赛龙舟庆祝不同,韩国在这一天更注重祭祀。
韩国人内心知道与华夏很多方面密不可分,所以他们更想摆脱华夏的桎梏。
从世宗大王明“韩文”开始,“去汉化”的决心就在南韩人心中生根。
现在汉字在韩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中韩文化的关系在历史书中也尽量轻描淡写。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韩国都1948年定名“seou1”,是韩语中都的意思。
但对应的汉字翻译却是汉城,为了表明与“汉”再无关系,2oo5韩国政府宣布“中文翻译改为音译“尔”。
这样的民族自信和“去汉化”意识,使得他们对韩国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主动、被动地疏离了。
例如“韩药”是韩国人非常喜欢的养生、治病方式。
但其实他本是“汉药”汉、韩在韩语里同字也就是中药。
只不过太多人不想承认,也就渐渐流传成了韩药。
后世韩国申遗“中医”,但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他们成功申请到的只是他们国家根据汉医理论编写的《东医宝鉴这一本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