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山见路边有三两个孩童在乞讨,便将身上的干粮给了他们。
谁知孩童越聚越多,竟然有二十多个。
这些孩童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只是眼巴巴地望着他们。
李烨三人已经将身上的干粮都给了他们,还是远远不够他们分的。
李烨于心不忍,只好让刑山快马去附近的村子买些食物回来。
李烨蹲下问身边其中一个女童道:“你们的爹娘呢?”
那个女童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路边树林。
李烨起身走进树林,现林子里居然有百十来个人。
百十来个大多是老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青壮妇女,青壮汉子却一个都没有。
其中一个似是领头的瘦弱老者,拄着一根树枝上前来,行礼道:“小孩子不懂事,冲撞了公子,还请公子恕罪。”老者似乎读过些书。
李烨回礼道:“不打紧的。老人家,你们这是去往何处?怎么只有老人、女子和孩童?”
瘦弱老者见李烨人善且说话客气,一时有些哽咽,竟不知从何说起。
原来,他们也是自信都郡而来,准备逃往琅琊郡。
前几年皇帝下令开建永济渠,征河北诸郡男女两百余万。
他们村里的青壮男女也在征召之列。但是回来的却是寥寥无几。
村里失去了青壮年,日子就每况愈下。
他们忍饥挨饿,苦苦得在自己村子挣扎了两年。
最近偶然听说琅琊郡,愿意收置流民。
他们实在没办法,只能带上仅有的粮食,举村逃往东郡,试图找一个栖身之地。
只是他们到了这里,粮食几乎耗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烨听后对这句话理解更深了。
北周虽然建朝十四年,相对安稳,但是皇帝杨佑大兴土木,横征苛役。
百姓依然过得很苦,甚至更有百姓像这样,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
如果杨召亦是如此,那他李烨的罪过就大了。
毕竟杨召如此顺利地当上太子,李烨难辞其咎。
李烨只希望继任者太子杨召以后能勤政爱民,轻徭薄赋,给百姓一个安居乐业之北周。
正当李烨在如是感慨之时,刑山回来了,带了些食物。
刑山看到如此多的流民时,也有些惊愕,更有些尴尬。
毕竟他带回来的食物只够那些孩童的分的。
分食物给孩童时,那些老人虽然也都饥肠辘辘,但是都没有动。
他们应该是想把食物留给孩子们吧。
李烨心里不是滋味,让刑山再去附近多买些粮食,最好能够支撑这些人能够走到琅琊郡。
这也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唯一能让自己稍微心安的事了。
直到傍晚时分,刑山才带着几个民夫回来。
他跑遍了附近几个村庄,却只买到了四五石粮食。
这边的百姓家中余粮也是很少,实在已经尽力了。
李烨将老者找了过来,愧疚地表示只给他们买到四五石粮食,以供他们路上食用。
没想到,老者却扑通跪了下来,老泪纵横道:“公子,大善人啊,大恩人哪!”
李烨赶紧将其扶起,正准备开口。
却不成想,老者回头就冲其他人声嘶力竭地喊道:“乡亲们,这位公子给我们买来了粮食,快过来给这位公子磕头。”
于是,所有人全都跑了过来,纷纷地给李烨下跪,磕头,道谢。
李烨三人扶不起来,也扶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