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向的房梁上铺设东西向的檩条,搭建出木质框架。
每个有角度的地方,都用木材斜撑起来,包括柱子,以防倒塌。
所有木材有选择地收集回来,自然阴干没有腐烂,没有太大开裂,粗壮笔直的木材。
柱子埋进土里的部分烧碳化,搭在土崖上的房梁部分烧碳化。
做檩条的木材没有十一米那么长,三四根连接成一根。
连接处削磨到和粗竹筒内径一样粗,套进半米多长的粗竹筒内,粗竹筒用兽皮绳箍起来,照样很结实。
木材加工的时候,梁柱结合的地方糊上泥巴,烧出平面。
烧出榫卯的大体样子,斧头石刀和石头削磨成合适的榫卯。
使用榫卯结构相咬合,加兽皮绳捆绑。
没有合适的钢铁工具,只能用这种笨办法,度慢点就慢点吧。
烧榫卯的时候,桐木派上用场了。
泥巴把不能烧的地方糊起来,碳火放上去,空心的桐木当吹火筒,用嘴吹碳火。
碳火烧的慢,自然容易控制,烧出榫卯的平面和孔洞粗胚还是没有问题的。
房顶依然暂时用竹子当顶,完整的竹子劈成两半,一正一反相扣,哪怕有点漏雨,也没有太大问题。
现在陶器捏制和烧制任务满了,轮不到烧制瓦片,只能暂时多祸祸一些竹子了。
檩条面积决定牲畜圈房顶面积,南北宽十一米,东西长二十三米,北高南低,一道坡度。
罗云开始捏制陶轮,陶轮的结构已经构思很久了。
选择最简单的一种设计方案,最简单的结构往往是最可靠的。
捏一个凸形的底座,一个凹形翻转过来的陶轮上部分。
陶胚阴干后会缩小一点,烧制成功后又会缩小一点。
所以尺寸有变化,必须留出足够余量。
底座凸出的部分只有八厘米粗,当做轴。
陶轮上部分凹进去的部分,内径只有六厘米半,当做轴套。
轴顶部分顶住轴套最里面,轴比轴套长三厘米,留出磨损余量。
阴干修胚的时候,把轴的直径修到七十二毫米,轴套的内径修到六十九毫米。
等烧制成功后,把轴的直径修磨到七十毫米,轴套的内径修磨到七十一毫米。
整体高度近三十厘米,直径五十厘米,大一点,才好拉大一点的陶缸胚。
这样两厢一套起来,陶轮上半部分就可以转起来了,虽然阻力比较大。
陶胚一般厚点没事,不能过于厚,容易烧不透形成内外温度差,裂开碎掉。
陶轮胚不能这么厚,所以上半部分和底座并不是捏两个厚厚的整体,而是各由两层薄泥胚组合而成。
留一些孔,到时装进去一些沙子配重。
这玩意还不好捏,罗云用竹条刻划了一个竹尺,边捏边测量,才算捏的比较规整。
陶轮胚捏好后,第一批陶胚6续阴干,拿出来修胚。
陶罐陶碗正常修胚,铜锤铜锥模具,用石刀和小竹片慢慢修胚。
修挖出大概七两重的锤子形状凹坑,修好配套的三根陶棒。
修磨出十厘米长的铜锥形状深孔,一头粗一头细。
经过三天的观察,罗云现小马和小甜捏的钵胚比较紧实规整,看的过去,用心教他们俩。
或许是因为到羊神部落新环境后,没有完全适应,做事比较小心,很用心地表现自己,才学的这么快。
捏陶器不难,很简单,很容易学会。
主要需要心细和手巧,原始人粗鲁野蛮惯了,不适应这种细致活。
小兔赌气似的不服气,开始认真学起来。
要是能学会心灵手巧,学了好几个月,早该学会了。
巫也让白兔跟着学,没想到白兔学的还不错,捏的有模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