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要继续限售粮食吗?”鸿胪寺卿问道。
北疆收购粮食的事情已经被淮国公等人察觉,淮国公已经知会下去,禁止淮原的粮商再对外出售粮食。
“年景不好,无粮可售不是很正常吗?”淮国公说着,不禁想到陛下让他筹集赈灾粮的事情。
给淮原郡的赈灾粮,按理来说应当和北疆扯不上关系,可近日淮国公的右眼总是跳,给他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眼下绝不能再出差错了,淮国公凝眉沉思,这筹粮之事是他自请来的责罚,推是绝对不能推掉的,但是却可以拖上一拖。
理由也有现成的,那就是受水灾影响,粮食难收。
淮国公这边刚打定主意,第二日早朝,江存度就询问了进度。
淮国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说辞:“回禀陛下,臣已经筹集了购粮的钱财,也联系了京中的一些粮商,只是……”
话说到这里,淮国公做出一副十分为难的样子,继续道:“只是受樊阳县洪水影响,粮商手中的粮食并不充足,想要筹集三十万石,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今年的年景确实不好,淮国公找的理由很是充分,朝中一些官员听了,不自觉点头表示理解。
江存度也表示了理解:“此事还需淮国公多费心,尽快将粮食筹齐。”
淮国公躬身俯,谦恭地回道:“是,臣定会把筹粮之事放在位,尽快收购足数粮食,送去淮原郡。”
“筹粮之事紧要,确实应当放在位。”江存度轻轻颔,而后话锋一转,开口道,“从今日开始,淮国公便不用再来朝中办差了,什么时候粮食筹齐了,什么时候再回来。”
淮国公:“???”
由于太过出乎预料,淮国公整个人都懵了,他在原地怔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陛下这是让他停职去筹粮……
淮国公险些没控制好表情,他垂掩饰自己的情绪,待到平复下来后,他手臂微动暗示手下言。
“陛下,”吏部郎中站了出来,开口道,“吏部诸事还需淮国公操持,如果淮国公离开,吏部的差事恐会耽误。”
淮国公经营吏部多年,左右逢源,尤其是在官员考核的时候,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满意,所以朝中有不少官员都承淮国公的情。
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也出列道:“陛下,筹粮之事虽然紧急,可吏部的事也延误不得,不若增派筹粮人手,这样既能尽快筹粮,也能另淮国公不耽误吏部的差事。”
左都御史才刚说完,兵部尚书就站了出来:“陛下,臣觉得卢都院所言不妥。”
兵部尚书瞥了淮国公一眼,又道:“这筹粮之事,乃是淮国公自请的责罚,既然是责罚,又岂有请他人帮忙的道理?”
听了兵部尚书这番话,朝中其余官员也反应了过来,因为工部案件,淮国公再三向陛下请罪,才有了如今的筹粮赈灾之事。
既然筹粮是处罚,那么请他人帮忙,确实有些不妥。
“陛下圣明决断,臣也觉得应让淮国公专心筹粮,至于这吏部的差事,可以提拔一名官员,暂代吏部尚书之职。”兵部尚书再次开口,言语颇有针对淮国公的意思。
之前的工部案件,曝出了前兵部侍郎暗中勾结工部之事,而这前兵部侍郎又和当初的鹦哥事件有关。
当初如果不是兵部尚书机智,选择了投靠陛下,如今这尚书之位恐怕早已易主,而他退位后,最大的受益人便是前兵部侍郎。
作为既得利益者,前兵部侍郎肯定不清白,而一个小侍郎敢暗中坑害尚书,背后肯定有人撑腰。
这次的工部案件让兵部尚书看清了,给前兵部侍郎撑腰之人很可能就是工部尚书。
而工部尚书虽然在临死前撇清了和淮国公的关系,但真实情况谁又能保证呢?
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兵部尚书怀疑鹦哥事件的真正幕后主使是淮国公。
有了这个怀疑,现在的兵部尚书是越看淮国公越不顺眼,所以也就有了刚才的言。
当然,兵部尚书如此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追随陛下的脚步。
既然陛下有意针对淮国公,那他跟着总是没错。
其余朝臣虽然不明真相,可通过兵部尚书的言语,也能大致品出一些内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