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行准备弄的第四类,暂定为海龙种。
所有种类都以水域相关的标签为主要核心。
下属分支,第一支主要研究咬合攻击,以鳄类和各种海爬为主要参考方向,获取它们的相关标签,然后进行奇幻方向的演化。
鳄类的咬合力的确很强,但是,也有很大的缺陷。
他需要咬合力,但这些缺陷需要解决。
第二支,则以完全的水下活动生物为参考对象,主打游泳度相关的敏捷,兼顾咬合和其他攻击方式。
就像飞龙种里,地行也考虑了让飞龙里哪一个分支展飞行度相关的问题一样,这里也要考虑度,无论是追击还是逃跑或者迁徙都得用上。
第三支,则考虑真正意义上的两栖甚至三栖,各种海爬虽然生活在海里,但实际上还是呼吸空气,只能说是“潜水”。
只不过,前面也说过,因为资源有限的关系,通用往往和特化有冲突。
总是说全方位强化全方位强化,但资源是有限的,要全方位都强化,就需要各个方向都花费资源,尽管存在整体效应——整体的提升会降低单向提升的难度,也可以用“触类旁通”这个词来类比。
只突破一个方向,就会越走越难,继续往前就需要更多的资源,效率越低。
或者可以比作就好比竹竿和金字塔。
竹竿堆起来的金字塔,需要的资源多,但是一定程度的堆量可以替代堆质。
一根竹竿,五厘米十厘米没问题,五米十米问题也不大,但是五百米五千米高呢,材质撑不撑得住?
金字塔的话,可以同个各种结构性强度来替代材质本身的强度。
前中期当然是竹竿能够到达的高度高,但是后期,和金字塔就没得比了。
这个类比应该比较简单易懂。
只是,尽管存在这种效应,但也是有限的,而且自重本身也是一个大问题,不然他也不会专门搞个山龙种来研究结构支撑的相关问题。
地行决定搞两个两栖,一个是水地两栖,一个是水空两栖。
水地两栖主打身体,研究什么样的身体结构同时适合6地和水域。
不过,前世的两栖动物,本身就是一个过渡类群,往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现如今最成功的两栖动物,就是各种蛙类。
不过,他有一个想法。
就像前面提到的,两栖两栖,为什么叫两栖,最主要的就是呼吸器官,或者说。。。。。。
能量转化相关的器官。
如果,不需要氧气呢?
不说利用其他的物质,无氧运动或许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无论氧气浓度够不够,都可以转化出身体能够利用的能量。
也就是说,这一支,除却身体流线方面的流体适应结构之外,还有研究呼吸和能量利用方式的任务。
水空两栖作为第四支,身体同样是重要因素,但结构上他考虑的方向是翅膀和尾巴。
翅膀主要是用来飞的,尾巴在飞行过程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但在水下,尾巴的作用和前肢相比,有时候要更重要。
他需要这方面的相关尝试。
可参考的,不是太多,各种钻水捕鱼的海鸟,还有能够从海里跃起,在离水面最高四五米飞行几百米的飞鱼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