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红色电影血脉的聚集
生产条件具备了,后顾之忧没有了,人们可以大干一场了。从这个时候开始,陆陆续续从各个不同的地点、各个不同的单位,向东影开来了十路红色电影的“艺术大军”。兴山,沸腾了。电影厂因此人才济济,佳作频出。
红色电影血脉开始聚集!
延安电影团吴本立在制作照片
第一路,延安电影团。1946年8月,以吴印咸为团长的延安电影团到达兴山,为东北电影公司充实了40余人的力量,内有徐肖冰、吴本立等人。而此前,延安电影团的创始人袁牧之、钱筱璋已经通过不同的路径来到了兴山。
第二路,解放区艺术干部。1947年至1948年,近20名延安等解放区艺术干部调入,内有王滨、于敏、吕班、伊明、凌子风、李莫愁等,此时电影公司已经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
第三路,西北电影工学队。1948年5月,以钟敬之为队长的西北电影工学队21人历时8个月,由晋西北的兴县赶到了兴山,内有成荫、王炎、苏云等人。
第四路,各野战军文工团优秀干部。这是为落实1948年8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发展电影事业向各野战军政治部抽调干部指示》的精神,各野战军文工团向当时的几个电影制片厂输送优秀干部。来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有杨文浩、鲍月千、羽奇等10
余人。
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人员合影
第五路,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9月21日和1949年1月5日,东北文工一团分两批共计140余人入驻兴山。东北文工一团就是1945年9月2日从延安出发,由舒群任队长的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其成员大多是来自延安鲁艺的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画家和诗人。到达沈阳后,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改称东北文艺工作团,舒群调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工作,沙蒙任团长。后因北满地区有一个东北文艺工作团二团,所以东北文艺工作团又改称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简称东北文工一团。这一路本批来到兴山的艺术人才中有很多日后长影赫赫有名的人物,如颜一烟、王家乙、林白、李牧、于蓝、刘炽、梁音等。
王家乙(左二)导演拍摄电影《五朵金花》工作照
第六路,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1949年2月10日,由吴茵任团长、李蒙任政治指导员、苏里任副团长、武兆堤任副政治指导员的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70多人,进入兴山。
第七路,上海等地电影艺术、技术专家。1949年7月,来自上海的电影艺术人才到达兴山,特伟、王苹、吴祖光等人开始感受东北大地的蓝天白云。
第八路,东北青年文工团。1949年9月17日,由丁炬带领的东北青年文工团加入东北电影
制片厂。这个文工团的前身是齐齐哈尔文工团,1949年7月改称东北青年文工团,内有葛存壮、齐兴家等文艺骨干。
第九路,华北大学文艺骨干。1949年9月,华北大学的一批文艺骨干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主要成员有向隽殊、李影超、车轩、陈占河、赵双城、蔚千等。
第十路,港澳电影工作者。1949年前后,一批本来在香港、澳门工作的电影人,被东北电影制片厂吸引,先后加入。主要成员有王逸、钱江、王春泉、方荧、周克、廖凡等。#pageNote#0这么多文艺工作者来到兴山,其中有一个人的到来,让袁牧之格外欢喜,她奉周恩来之命单枪匹马而来,比十路“文艺大军”都早。
陈波儿
她叫陈波儿,那个在电影中常常饰演袁牧之恋人的陈波儿。
1939年4月,河北阜平县马兰村,由一个看起来娇小玲珑的女士所率领的“战区妇女儿童考察团”与袁牧之率领的延安电影团不期而遇。
老朋友相遇,自然喜不自胜。两团在为当地群众举行演出之后,同晋察冀边区的文化工作者举行了一次联欢。没想到,这个娇小玲珑的女士给参加联欢的时任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晋察冀边区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出了一个难题:可否当场作诗一首,把参加联欢的两个团的六个人的名字嵌入诗中?令大家惊叹的是,腹有诗书、才
华横溢的邓拓出口成章:
万里洪波女儿愁,一年生计付东流。
嫣红姹紫菲昨昔,北陆耕夫苦未休。
农牧之家多短笛,清歌是处计宏筹。
他年幸福之华放,方庆田园迪夏收。
诗中所提到的后五个名字依次是:王紫菲、陆耕、袁牧之、常之华、宋迪夏。那位娇小玲珑的女士的名字排在第一个,她就是“万里洪波女儿愁”一句中的陈波儿。
能给别人出如此“可爱”的难题,陈波儿的活泼、开朗可见一斑。此时的陈波儿刚刚29岁,昔日大上海“明星”的影子还能在她身上看出来,但更多的是文艺女战士的味道。这位日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推动者、北京电影学院的创建者,此时目光坚定,英姿飒爽,对未来充满信心。
而与袁牧之的重逢,则让她心中涌出了与别人不同的甜蜜。只是,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下一次重逢要等到7年之后,而且是在中国遥远的北方。
1910年,广东海阳县庵埠镇一个以干果批发为生活来源的商人家里,一个可爱的女婴出生了。父亲陈湘波喜不自禁,按照宗谱排序,给孩子取名陈舜华。父亲的欢喜不是没有原因的,此前出生的长子、长女都夭折了,只剩下一个小儿子。
但因为陈舜华的生母并不是父亲的正室,而是姨太太,所以陈舜华在家中并不被重视。祖母和大夫人经常对陈舜华施以打骂,只
有父亲视她为掌上明珠,要什么给什么,娇着、惯着、宠着。但越是这样,她越是受到其他人的敌视。陈舜华虽然人长得娇小,骨头却硬,体内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反抗精神。
1917年,陈舜华到厦门求学,后又到香港、上海游学,还曾到过日本。1928年,锦瑟年华的陈舜华进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入学不久,她就改名为陈波儿,这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父亲感情深厚,既然父亲叫陈湘波,她是父亲的女儿,就叫了陈波儿。
大学期间,有几件事深深地影响了陈波儿的未来。
她的早期舞台活动始于此时。她参加了上海艺术剧社,随后以主要角色出演了《梁上君子》《爱与死的角逐》《西线无战事》以及《炭坑夫》等剧目,其舞台上的艺术表现能力日趋显现。
她的革命活动始于此时。1929年,陈波儿加入“保障人权自由大同盟”,这一“同盟”是以鲁迅先生为首的。不久,她便频频出现在革命群众的各项活动中,而这些活动有很多是共产党组织的。
她的感情生活始于此时。在大学里,陈波儿结识了一个叫任泊生的男生,在人生最美妙的年华里,两人相爱了。任泊生家庭生活富裕,父亲在越南做生意。相识相恋后的陈波儿,在读了三年大学后,随任泊生去了香港,并在那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陈波儿育有二子,
大儿子取名任克,二儿子则在两岁多时患病夭折。
远在香港的陈波儿想念上海,想念舞台,更想念与群众走上街头,进行各种革命活动时的快意恩仇。1934年,在朋友们的支持下,陈波儿返回了上海滩。这一次,她把自己的人生从舞台搬到了银幕上,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青春线》。
她的银幕形象引起了刚刚成立不久的电通影片公司的注意。此时,袁牧之正奋笔疾书,创作剧本《桃李劫》。剧本完成后,在导演应云卫等人的研究策划下,男女主角分别由袁牧之和陈波儿担任。陈波儿也因为这部电影而转入电通公司。
“袁牧之和陈波儿为了塑造好各自的角色,配合默契,每次上镜之前,总是把要演的戏反复排练,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正式拍摄时,他们的戏都拍得十分顺利,导演应云卫对他们细腻、自然的表演十分满意。”#pageNote#1电影公映后,由于“她(陈波儿)在影片中成功地表现了女主角黎丽琳由新婚的愉快到失业的焦虑以及贫病中的痛苦的感情变化,表演细腻,真挚动人,立即获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成为著名的演员”#pageNote#2。
大获成功的陈波儿紧接着又与袁牧之合作了电影《生死同心》。电影中,陈波儿塑造了一个国家危亡之际的小资产阶级女青年的形象,其正直、爱国的鲜明个性再一次打开了
观众的心扉,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民族精神和抗战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