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8年,电影厂就设立了修理科,也就是机械工厂。最初,机械工厂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电影使用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随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袁牧之提出“七片生产”的工作目标,作为七种类型之一的“幻灯片”成为电影厂创作的一个重点。不仅电影厂自身有需要,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扩大宣传教育的需要,电影厂以外对幻灯片也有了很大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他们从1948年6月开始研究制造幻灯机。万事开头难,最初,他们只能制造出幻灯机的零部件,还不能组装成整机。而且每个月的生产量也很低,只能生产出20台幻灯机的零部件。
长影旧址博物馆藏品——技巧印片机备件
为尽快制造出整机,电影厂不断搜罗人才,在1949年3月,于修理科下设立翻砂股,实现翻砂制造幻灯机座的目标。所谓翻砂,就是把已经熔化的金属浇灌进铸型的空腔之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产品的生产方法。有了翻砂技术,制造幻灯机如虎添翼。机座与其他零部件整合在一起,电影厂拥有了制造整机的能力。在仅仅两个月之后的1949年5月,一个月的时间,电影厂一下子制造出240台幻灯机,全厂上下备受鼓舞。
有了成功的经验,电影厂的制造能力迅速
得到提升。听说电影厂能够生产幻灯机,不少部队的相关部门提出了使用的需求。到1949年6月,他们一共“制造了自磨镜头、自制机身、分装汽车灯泡、强光灯泡和臭石灯泡的幻灯机540台,供给部队使用,受到了欢迎。以后每个月制造一两百台不等”。#pageNote#0
机械工厂的技术工人们没有满足于已有的产品,根据自身和部队的使用需求,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在1949年的11月,他们经过改型,制造出了新型的幻灯机,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这些努力让电影厂的主要领导增强了电影机械制造的信心,他们决定,扩大制造产品种类,满足电影生产创作需要。
创业的年代,总是让人感觉激情澎湃,时间也被激情感染,大踏步前行,历史的时钟很快转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影厂的领导要求机械工厂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为生产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机械工厂一方面确定了以制片机器修理为中心的生产方向,另一方面向试制各种制片生产用机器设备全力冲刺。
1950年,也就是进入50年代的第一年,格外值得电影厂特别是机械工厂的员工们铭记,他们的制片用机器设备生产能力在这一年大爆发,奇迹在这里上演。仅仅一年之内,机械工厂制造出12台剪接机、6台拷
贝机、4台音响再生机、1台听音动画机、3台擦片机、100台卷片器、10台上光机、4台自动显像机、2台干燥机。此外,他们还制造了500台新型幻灯机,并试制成功1架16毫米放映机。
正是他们的努力,为后来新中国电影机械制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化学工厂
按照袁牧之等电影厂领导的安排和部署,电影厂迅速投入人力、物力拍摄《民主东北》。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所拍摄的数量在不断增多。最初,电影使用的胶片都是从接收的“满映”得来的。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只有使用,没有生产,胶片很快就会被用完。特别是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多个片种的推进,无论是电影拍摄的种类还是数量,都在迅速增多,胶片供应问题急迫地摆在了电影厂领导的面前。
和电影胶片打了几十年交道、经验丰富的袁牧之决定,从节省正片的角度出发,组织人力着手研究胶片的再生。为此,电影厂专门成立了化学实验室,以期在再生胶片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1867年,在德国柏林附近,一个名为阿克发的苯胺制造公司成立。1908年,阿克发建立胶片制造厂,生产用于照相、电影等的感光材料。当时在国际上,阿克发生产的电影胶片占有一定的比重。袁牧之等人在技术人员的建议下决定,按照德国
阿克发的正片标准,研究再生胶片的配方。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制造涂布机,技术人员开始摸索乳剂涂布技术。
在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必须提到,他就是周从初。1932年,刚刚18岁的周从初走进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公司的需要和本人意愿,他在这里学习洗印技术,后来又对录音进行研习。后来,他同那些向往自由、向往民族解放的青年一样,前往延安,寻找真理,寻找未来。1940年,周从初加入延安电影团工作,主要做影片的洗印。后来被人们熟知的纪录片《南泥湾》就是他的洗印杰作。1946年,他从延安出发,长途跋涉,来到东北,加入电影厂的行列。而此时,袁牧之把研究、生产出再生胶片的任务交给了他。
袁牧之(右一)、周从初(中)、吴印咸(左一)合影
作为化学实验室的负责人,看着片库里一个紧挨着一个堆叠在一起的胶片盒,周从初既兴奋又彷徨。兴奋的是,如果把这些旧胶片重新利用起来,生产出再生胶片,在寻找、购买电影胶片无门的战争年代,将是无与伦比的重大贡献;彷徨的是,以往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遵循,而在简陋的工作环境下,各种实验条件都无法准备充分。
彷徨解决不了难题,周从初首先从几个留在电影厂工作的日籍技术人员入手,向他们请教有关细
节。同时,一头钻进图书室,寻找与胶片生产有关的技术书籍。而在此时,袁牧之等电影厂领导给周从初配备的几个懂技术的人员也相继到位了。周从初二话不说,领着大家一头钻进漆黑的房间里,昼夜不停地进行实验。
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数百次的反复实验考验着每个人的信心和耐心。但周从初没有任何退缩,那段时间,连做梦都是怎么把再生胶片生产出来。衣服被化学药品腐蚀已经成为常事,几乎每个人的手都被烧伤过,而完成一天的实验,大家走出实验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视力又比昨天模糊了几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首先做出了底片,然后又做出了正片。
1949年2月3日,值得电影厂所有人铭记,自涂乳剂的再生胶片试制成功!这意味着电影未来的拍摄工作再也不会因为缺少胶片而受到影响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事业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电影胶片生产的空白,长时期受困于胶片的岁月终于过去了!试制成功之后,立即投入大量制造。最初,一周能够制造出两千英尺。仅仅过了一个月,一周生产制造出的胶片数量就变成了一万两千英尺。
为了进一步促进胶片生产的规范性、规模化,同时,继续广泛、深入地研究胶片涂布工艺,提高乳剂的质量,1950年2月1日,在原来化学
实验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化学工厂。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1951年,化学工厂的年生产能力就达到了80万英尺,极大地满足了电影厂的拍摄需要。此后,化学工厂的负责人和技术工人们一起,埋头苦干,精益求精,不断在质量上提升。他们不仅自己夜以继日地加强探索,还请来当时东北人民大学的化学专家给大家上课,以求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五)东北影片经理公司
从广义上讲,电影工业包括电影生产、营销、发行、后产品开发,等等。电影发行作为重要一环,从电影厂建立之初开始,就得到了厂领导的高度重视,电影厂专门设立了放映科。
由于懂放映、会放映的人员并不多,尽管下了最大的力气,但在1947年年初到1948年年初的一年左右时间里,电影厂也仍然只成立了五个流动放映队。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电影厂在组织第一期人才训练班的过程中,专门就放映人才培养做了深入细致的安排。到1948年1月,第一期人才训练班正式结业,遂将新培养的转为专业的放映方面的人才充实到放映队伍中来。这使流动放映队一下子由5个扩充到15个。后来,又经过严格的整顿,精编成13个放映队。
当时,电影放映的需求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前方的部队,另一个是战争后方的各城市。根据
实际情况,电影厂派5个流动放映队为前方部队进行放映,其余8个流动放映队为后方各城市服务。“《民主东北》一至七辑,在385个地方放映1093场,就是由这些放映队在各地放映的。”#pageNote#1
由于当时还没有更多的自己生产的故事片等其他片种,流动放映队为了满足广大士兵和人民群众的观影渴望,还放映了不少苏联生产的影片。1948年,在广阔的东北地区,共有14。1万余人次观看过苏联电影,一共放映了132场,平均一场1000多人次,创造了当年的观影奇迹。
1948年,对于中国东北来说是极具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得到解放。各地对电影这一特殊文艺类型产品的需求,更加凸显出来。1949年3月1日,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在沈阳成立。这是长影旗下第一个以公司形式创建的电影发行机构,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发行公司。
当时,沈阳有九个规模比较大的影院,分别名为东北、光陆、重庆、职工、和平、沈阳、北平、人民、新光。东北影片经理公司把这些影院全部接掌过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运营。1949年5月,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影院便累计放映了46部各类影片,观众的总人次达到了22万以上。不仅如此,东北影片经理公司还把眼光放得更远
,他们把此时电影厂出品的影片以及其他各类影片发行到38个城市,总收入达到了13亿多元(旧币)。此外,他们还把从苏联进口的影片以及原有的上海各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拿到近30个城市放映。
1949年是东北影片经理公司的快速发展年。当年5月以后,面对不断高涨的影片放映需求,他们开始在整个东北机构布局。很快,沈阳、长春、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就成立了办事处,在吉林、佳木斯、安东(今丹东)、锦州等地则设立了发行站。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留了几支放映队,当年7月正式与朝鲜方面签订了合同,派驻了公司的代表。机构的增加使东北影片经理公司的工作人员不断增多,达到176人。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运行,公司下设了四个股:发行、影管、总务、会计。
有了发行的腿,在1949年,东影出品的13部影片走进了东北全境各县的179座影院、49座俱乐部,给人们带来了胜利的喜悦和生活的欢笑。而且,他们还把自己出品的电影发行范围从东北向外扩张,发往华北9部长影出品影片,发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7部长影出品影片。在朝鲜发行的7部影片中,有我们熟知的《民主东北》第五辑,还有短纪录片《北平入城式》以及新中国第一部
长故事片《桥》等。
除了发行东影出品影片之外,东北影片经理公司还积极与苏联方面联系,在国内代理发行苏联影片。按照与苏联方面在1949年签订的合同,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当年度共接收147部苏联生产的黑白艺术片,9部彩色艺术片。此外还有46部黑白纪录片,7部彩色纪录片,122部短片,等等。这些影片的引进发行,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的电影市场。同时,在与朝鲜的合作当中,东北影片经理公司还在国内发行了朝鲜电影《三八线》。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这一年代理发行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的3部影片。此外,积极与当时各地的民营电影公司建立发行关系,昆仑、文化、国泰、大同等,均成为其合作伙伴。
正是由于东北影片经理公司与国内外各电影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从1949年3月到12月,公司在东北共发行了16部国产影片,242部苏联影片,123部港沪片,1部朝鲜片,共382部,实现了900多万人次观影,共放映4万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