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皇权和君权的区别 > 藩镇(第3页)

藩镇(第3页)

于是,河朔藩镇对中央政府的进奉由于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尽管并不完全叛离中央,但是河朔藩镇是唯一与唐廷割据的藩镇,也是最令唐廷头痛的割据势力。甚至,中原藩镇就是唐廷为了遏制河朔藩镇而设置的。

(二)中原藩镇

其所在地区是宣武、武宁、忠武、泽潞、河阳、义成等,这些地方的藩镇在安史之乱中经过整顿之后,有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唐廷防遏河朔藩镇。

“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然而这一带却成了安史之乱期间厮杀最激烈的地方。按照几大藩镇的分布来看,中原藩镇正好居于河朔、东南、边疆三角区的中心,的确还具有扼住河朔、保卫京师、沟通东南的战略作用。利用藩镇遏制藩镇,同时保护着中央的财源,但是这些特殊的需求致使中央需要养着中原藩镇,必然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中原型藩镇的特殊性质使它除了自身的本道军费之外,还有朝廷特批的一笔“出界粮”。

但是,中原藩镇也不完全听命于中央,因为它们自认为中央依靠本镇遏防骄藩,从而拥兵自重,自觉功德无量,往往无视中央调遣。除此之外,居功自傲的内部将领之间也时常发生摩擦,产生动乱。据统计,中原藩镇的动乱高达五十二起,其中兵变达三十二起,仅次于河朔而居第二位。

尽管这样,在关键时刻,中原藩镇还是唐廷的一道重要屏障。

(三)边疆藩镇

边疆型藩镇的前身是开元、天宝时缘边节度使中朔方、河西、陇右、剑南、岭南等镇,设置得最早。它的所在地包括西北(京西京北)和西南两部分。早年间西北边疆就是军务之地,为了抵御吐蕃、党项的进攻,唐廷设置这些兵镇成为军事斗争的重心。从此消彼长的角度来说,如此庞大的武装队伍在皇权中心附近聚集,对中央朝廷会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和威胁。

从财政影响上来看,这些地方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这里的藩镇不像河朔那样富饶可以自给,所以军饷自然耗费巨大,结果唐政府“以编户倾家破产之资,兼有司榷盐税酒之利,总其所入,半以事边”来补给西北边疆藩镇。但是唐廷后期财政上严重不足,加上西北藩镇的节度使几乎都是武人,某些军帅的苛刻暴敛,引起不少边军动乱,这成为西北藩镇骚乱的重要原因。但这与河朔藩镇的割据不能混为一谈,因为这些骚乱并没能对唐廷构成严重威胁,并且他们还是防遏蛮夷进犯的主要力量。边疆型藩镇仰给度支的情况,一方面固然加强了其对中央的依赖;另一方面则由于供馈不足、衣粮欠缺以及节度使的暴敛而频频引起边军动乱。

在边疆型藩镇的四十二起动乱中,这类兵变达二十九起,占全部动乱的百分之七十。可见,边疆型藩镇只是唐廷的一种不稳定因素,总体来说,这些藩镇不属于割据藩镇。

(四)东南型藩镇

东南型藩镇的存在意义比较突出,因为地域关系,管辖浙东、浙西、淮南、江西、福建、湖南、荆南等地区的藩镇,由于经济发达,是唐廷财赋的重要来源地,几乎成了唐中央赖以存延的经济基础。所谓“唐立国于西北而置根本于东南,屡经大难,而唐终不倾者,东南为之根本也”,所以唐朝必须牢牢控制好东南藩镇,限制东南诸道的兵力。因为如果兵力增长,再加上经济优势,东南的藩镇一旦反抗朝廷,比前面三大类型的藩镇更加危险。

对此,朝廷做出的应对方针就大肆压制该地区藩镇的军队,比起西北边疆藩镇的统帅,这里的藩帅多儒士而少武人。这样,有效地限制了藩帅在本镇培植盘根错节的势力,保证了中央对东南藩镇的控制。广德、乾符间,东南型藩镇动乱仅十二起,占这一时期全部藩镇动乱的百分之七。因为军队少、军饷少、财赋多,上缴朝廷的赋税自然多,中央对东南藩镇的控制自然牢固,因此“天下藩镇,东南最宁”。

各大类型的藩镇有着自己的特点,但它们同在大唐的天空之下,就如同唐朝生出的几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总会有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关系。它们内部的动乱和互相之间的相持,也在一定层面上维系着整个大唐江山的延续。

同样,藩镇与中央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统治阶级的矛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藩镇与朝廷的离合是统治集团内部功臣、宦官、相权和皇权等各种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而不单单是中央和地方关系这么简单。

◇宪宗削藩

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藩镇割据的主观原因是自安史之乱开始,整个中原兴起了“否君臣之节,营自家社稷”的思想。

(一)平定剑南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九日,唐宪宗李纯登基。因宪宗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复大唐之威,“志平潜叛”。他早就看不惯那些藩镇的飞扬跋扈,所以,自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到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宪宗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削藩战争。

公元805年八月,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他的心腹刘辟不经朝廷同意就自立为留后(代理节度使)。当时宪宗李纯刚刚即位,打击刘辟的时机还不成熟,只好暂时采取安抚手段,在同年十二月任命他为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事。刘辟立刻骄横起来,认为这个年纪轻轻的宪宗皇帝在藩镇事务上绝对不可能比当年的德宗更有能耐,于是得寸进尺,公然向朝廷要求得到三川之地。

宪宗给刘辟的答复是——门儿都没有!

于是刘辟叛乱,让宪宗打响了“削藩”的第一枪。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高崇文最早在平卢军从军,并随镇淮西,颇为熟谙兵事,直接打爆了刘辟,刘辟屡战屡败。

元和元年九月(公元806年),高崇文攻克成都,刘辟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但是叛乱平定之后,宪宗封高崇文为剑南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

元和二年十月,宪宗任命宰相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十二月调任高崇文为邠宁节度、京西诸军都统。

因此宪宗在灭掉叛乱的藩镇节度使后,又新增了一批节度使,藩镇割据状态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掉。

(二)平定镇海

平定剑南后,“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搞得各大藩镇人心惶惶。到了唐宪宗元和二年,镇海节度使李琦亦不自安,手下人劝他申请调任回洛阳,以表不反的决心。宪宗非常高兴,以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回镇海大权,因此立即批准,同时派遣宦官前往镇海宣慰三军,实际上是督促李琦进京。

对于李琦来说,他本来就不想入朝,上一秒钟还答应调回洛阳,下一秒马上就反悔了,毕竟谁愿意从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回到天子脚下天天被盯着。于是他就拖,迟迟不肯动身。等王澹和宦官再三劝告他赶紧回京,李琦干脆上疏说自己患病,请求年底再入朝。

九月,李琦帐下亲兵突然哗变,把接管军府事务的留后王澹给杀了,并剁成肉块吃掉。李琦手下大将赵琦出面阻拦,也被乱兵杀掉了。慌乱之间,乱兵随后把刀架在钦差宦官的脖子上,一边叫骂一边作势要杀。就在这节骨眼上,李琦“及时”出现,制止了乱兵,救了宦官一命。

当时的宰相武元衡上奏说:“陛下才刚刚即位,李琦说入朝就让他入朝,说不入朝就不用入朝,有没有把您放在眼里,皇上的威严何在,今后如何号令天下?”

这一奏章正中宪宗下怀,本来他还怕满朝文武没人支持他的计划,现在好了,武元衡的想法正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下诏征召李琦赶紧入朝,同时命御史大夫李元素接任镇海节度使。这诏书刚下,果然这李琦就捺不住性子叛乱了。

于是宪宗下令夺了李琦的所有官爵,同时命令淮南、鄂岳、宣歙、江西、浙东等五道兵马合攻李琦。

战斗还没有打响,李琦的后院就起火了。他的外甥裴行立联合镇海兵马使张子良等三位心腹大将共同背叛了李琦,投降朝廷。

不久,李琦父子被生擒并押解到长安,一同腰斩。

自登基以来,宪宗一直着手于平定大大小小的藩镇叛乱,除了平定剑南西川、镇海之外,从元和二年到元和九年区间,先后取得了平定义武、平定少数民族地区张伯靖叛乱、收复魏博六州等成功之举。

(三)平定淮西

原本宪宗自平蜀之后,就想要立刻拿下淮西。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宪宗想对其用兵,改变这种状态,可是时机一直不到。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密不发丧,对朝廷称其父生病卧床,自领军务。李吉甫将淮西实情密奏宪宗,宪宗认为淮西势力过于强势,应该采用先礼后兵的态度,于是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吊祭,还追赠吴少阳为尚书右仆射,以示恩宠,其实则是让李君何前往蔡州探查吴元济的动向。

可吴元济却不迎敕使,而是发兵四出,屠舞阳、叶县,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宪宗大怒,决意举兵讨伐淮西。同时宰相李吉甫也力挺皇帝,主张拿下淮西:“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宿存数十万兵以备之。失今不取,复难图矣。”

于是第二年正月,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

宪宗授予严绶以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头衔,加淮西招抚使,让他率大军进抵蔡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