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宫。
朱棣独自在寝宫里来回踱步。
自那次寿宴之后,朱棣始终在思考一件事——朱瞻墉提及的那些级工程。
见识过朱瞻墉打造的排枪阵与滑翔翼之后,他再也无法按捺住内心的躁动。
本来他的计划是在半年后,击溃帖木儿的百万大军后再去南京看看,这小子在南京捣鼓出了什么新鲜玩意儿。
但经历了那一夜皇宫校场的展示后,朱棣已迫不及待。
昨天他在翻阅工部的奏折时,看到工部上报的制作清单,整个人都惊呆了。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工部竟然造出了将近六十万支燧枪和八百门越王炮。
接着他又查看了工部的财务清单,正喝茶的他险些被茶水呛到:两个月内,工部竟然直接入账近千万两银子!要知道,大明朝一年的赋税总共才两千多万两,而现在工部在两个月内赚得相当于大明半年的赋税!
这让朱棣感到震惊不已。尽管他早就知道这小子很擅长赚钱,从皇家商会、皇家钱庄就能看出端倪,但他实在没想到,仅仅不到两个月,工部便能赚取如此巨额的财富。
这还只是在京师的情况,南京那边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自从他迁都之后,就把这小子扔在南京不管不顾了,几年过去,以朱瞻墉爱折腾的性子,他绝不相信对方会在南京安安稳稳当个闲散王爷。
朱棣想起了朱瞻墉提过的能轻易撞沉宝船的钢铁巨舰,也想起了能让大明彻底改观的级工程。这一切让他对朱瞻墉的好奇心越强烈,于是决定提前去南京一探究竟。
不过想去南京,京师的事务就得妥善安置。不能再让汉王朱高煦监国了,他对这个儿子的心思摸得太清楚了,如果继续让他监国,保不准会惹出什么事端。
另外还有三儿子朱高燧,此子能力强,心思更为深沉,尤其喜好玩弄权谋,让他留在京城,朱棣同样不放心。
因此,朱棣打算带上这两个儿子一同前往南京。
这样一来,太子朱高炽就必须重新担起监国的责任。说起朱高炽,朱棣对他还是十分信任的,虽然觉得他不像个帝王的样子,但在三个儿子中,朱高炽却是最令他安心的那个。
想清楚这些后,朱棣心里有了定论:“传汉王前来见朕!”
他淡然地下达了旨意。身边的太监应声道:“遵命!”
与此同时,在工坊里,朱瞻墉全然不知朱棣起了去南京的心思。他正在专心致志地指导工匠们。
“大家都记牢了,这石灰、铁粉、砂石的比例,比例一旦错乱,做出来的东西就一文不值。”
“按照我说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倒进那个石磨里研磨成粉末,然后再放入火窑里烧制。烧制完毕,取出后再掺入一些矿渣、煤灰、石膏一类的材料,继续磨制。这样差不多就能得到成品了。”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记住啊?”
朱瞻墉看向周围的工匠们询问。
“都记住了。”
几百名工匠齐声回答。
“有个工匠疑惑地问:“殿下,我们制作这些东西有何用处?为何要如此操作呢?”
朱瞻墉显得有些不耐烦,如果古代工匠能够理解其中的原理,那就轮不到他头疼了。
“你们哪儿那么多问题,叫你们怎么做就怎么做!至于做出来的东西有何用途,到时候你们自然会知晓。好了,现在所有人照我的方法行事。”
“还有一点,做不出我满意的产品,立马给我滚蛋;做出来了,每人奖励一百两银子。”
“遵命!”几百名工匠都带着忐忑的心情回应。虽然朱瞻墉详细说明了步骤,但他们能否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心里都没底。毕竟他们不清楚按照朱瞻墉的要求制作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有何用途,怎样才算让他满意。
然而,不论如何,他们都打算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奖金,更是为了能在工坊立足。
教导完工匠们后,朱瞻墉走出工坊伸了个懒腰。该教的他已经教了,接下来就看工匠们是否能用心去实践。
这时,王诏匆匆赶来找到朱瞻墉,急切地道:“殿下,出大事了,兵部派人来抢咱们工部仓库里的燧枪和越王炮!”
朱瞻墉愣了一下。
“什么情况?抢什么东西?”
“他们要抢走咱们工部仓库中存放的燧枪和越王炮。”
“什么鬼?谁给他们这么大胆子?老爷子还没话呢,兵部竟敢来抢工部的仓库!”
王诏无奈地说:“按朝廷的规定,军械类物品造好后通常都存放在兵部的军械库里,我们工部只能负责制造,不能保管。”
“这规矩是谁定的?我怎么不知道?”
朱瞻墉惊讶地问。
王诏苦笑着说:“这是朝廷规定,以往我们生产的兵器等物品,每隔半年就会移交给兵部一次。现在不知为何,距离上次移交还未满两个月,兵部就坐不住了,甚至派人直接上门强行索取,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朱瞻墉冷笑一声:“看来是有人在见识了燧枪的威力后,坐不住了啊!朝廷的规矩他们不清楚吗?现如今工部早已独立出去了,以前的规矩对我来说就是个笑话!在我这里,只认老爷子的手谕,其他人来说什么都没用。”
“走,带我去瞧瞧,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敢在我的地盘上胡作非为。”
王诏心中暗自笑,这朝廷的工部何时变成了这位王爷的私家领地了?虽然不敢直言,但他依旧毕恭毕敬地带朱瞻墉向工部的仓库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