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一听曹操招呼自己,这才回过神来,说道:“哦,丞相,老朽听完了这封信,不由想起了当年的官渡之战!”
曹操先是愣了一下,紧接着便开怀大笑起来。
官渡之战的许攸是第一个过来投靠曹操的,也正是由于他及时投靠过来,才使得曹操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此时贾诩这么说,明显是在把黄盖比作当年的许攸,把与江东的这场仗比作当年的官渡之战。
其实贾诩也并不相信黄盖是真心投降,因为他与黄盖的年纪相仿,太知道这个年纪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和想法了。
贾诩今年六十二岁,程昱今年六十八岁,黄盖虽然不知具体年龄多大,但应该至少也在六十岁左右。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乱世之中,人活到六十岁已经是高寿了,后边根本没几天活头儿了。
那么人在这个时候,最看重什么?
绝不是身份、地位、权力、钱财,而是声誉,一生的声誉。
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个人眼看着活一辈子了,谁愿意晚节不保,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把自己一辈子的声誉给毁了?
除非他是个傻子!
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子孙后代考虑、为自己的家人考虑。
所以程昱和贾诩听完了黄盖的这封信之后,便觉得其中肯定有诈。
但贾诩并不希望曹操拿下江东,更不希望他一统天下、登基称帝。
因为他怕到时曹操会来个秋后算账,曹操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可是因他贾诩而战死沙场的。
所以贾诩虽然看出了其中有问题,却绝对不能说出来。
如果说了,那就是提醒曹操要防着黄盖、防着江东。
那么江东的阴谋就很难得逞,曹操也很难被江东算计。
如果不说,曹操真着了江东的道儿,他一统天下这场戏就还能一直唱下去。
只要曹操一直忙乎着一统天下,就没时间找贾诩秋后算账。
于是贾诩就在那装疯卖傻,假装想起了官渡之战,实际则是拐弯抹角地告诉曹操,黄盖投靠过来这件事十分可信。
曹操自然是非常满意,觉得自己的判断还是对的,就连贾诩也赞成。
荀攸一直在暗中打量着曹操的神色,他虽然也对此事充满了怀疑,但看到曹操是这般态度,也不好提出什么质疑。
他知道自己毕竟不是程昱,人家一把年纪了可以无所顾忌地在曹操面前畅所欲言,曹操也不会计较。
自己如今年过半百,但年轻的谋士可有的是,如果不懂得察言观色的话,自己随时就会被替换掉。
荀攸整理了一下语言,走上前几步,说道:“微臣恭喜丞相!我军在乌林一带屯兵数日,一直按兵不动,想必那江东部队内部也是人心惶惶。相信假以时日,还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投奔丞相的。到那时我们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拿下整个江东,正是兵不顿而利可全啊!”
曹操满意地点了点头,引经据典地道:“不错,孙子有云: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