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资匮乏的六十年代,白面馒头并非人人都能消费得起,每日食用白面馒头,是不少人心中美好生活的一个象征!
正常情况下,人们通常以玉米面制成的窝窝头、玉米饼为主食。
昨天是炖鸡煮鱼,今天是大米粥配鸡蛋,明天还有白面馒头,对于聋老太太这位生于清末、长于战乱的老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奢侈浪费,令她如何能够接受?
许卫国也意识到这一点,赶忙笑着回应:“日子当然要好好过,而且还要越过越好!”
“老太太您放宽心,我心里有数,您尽管安心用餐!”
见到许卫国如此坚定的回答,聋老太太转而看向杜月,见杜月并无异议,聋老太太这才半信半疑地继续用餐。
或许是大米粥和鸡蛋实在太香,聋老太太一时竟忘了继续责怪许卫国败家的行为。
许卫国主动接过杜月怀中的许小丫,并说:“媳妇你一会儿还要上班,快先吃饭。”
“小丫交给我喂。”
“好。”杜月乖巧地点点头,满脸洋溢着幸福。
聋老太太抬眼望去,微笑着注视着许卫国和杜月。
许卫国脸皮厚,对此毫无异样,杜月却一下子羞红了脸,连耳根、脖子都染上了红晕,只能低头专心吃粥。"
"18
许卫国细心地喂许小丫吃饭,同时为她剥好鸡蛋,分块放入她的碗中。
目睹许卫国一家和睦温馨、幸福快乐的画面,聋老太太心中无比欣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许傻子,你知道我为何要来你家吃饭么?”
面对聋老太的询问,杜月略显困惑地问:“您是因为许卫国的厨艺胜过大大爷和傻柱,才选择来这里的吗,老太太?”
聋老太轻轻摆手,回应微妙,“既是,又非如此。”
杜月瞬时愣住了。
许卫国则领会了其中之意,面带笑容解释道:“老太太是在考察我呢。她想确认我是否真正康复了。”
“老太太的人生阅历远过我们的食盐摄入量,自然不会仅仅因为我烧的饭菜美味,就轻易改变主意。”
“她真正的意图是要观察我是否真心对待你们母女俩。”
许卫国言毕,目光转向聋老太,“我说得对吗,老太太?”
杜月听罢,豁然开朗,也转头看向聋老太,满含感动地问:“老太太,卫国说的是真的吗?”
聋老太并未明确表态,而是凝视着许卫国,意味深长地道:“卫国,你能恢复正常,我确实感到欣慰。杜月这丫头是个难得的好女孩、好妻子,这一点从她踏进四合院的第一天起,我就看得分明,她和娄晓娥一样,心底纯洁无暇。”
“我一直认为杜月、娄晓娥嫁给你们许家兄弟实在是不幸,为她们感到惋惜。但现在看来,杜月无疑比娄晓娥幸运了一些。”
“还有一点,男子汉应当顶天立地,如今你恢复正常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犹如痴儿般宅在家里。我与街道办事处的王主任有些交情,等她来看望我时,我会请她帮忙,看看能否为你找个差事,让你有所作为。”
此情此景,恰好印证了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许卫国恢复正常后,要难题便是解决就业问题。
并非说许卫国没有工作,家庭就无法维系,当然不至于此,杜月一人足以承担全家的生活开销。
问题在于,在六十年代,一个身心正常的男子若无所事事,将会招致背后的闲言碎语。
在那个时代,“吃软饭”的男人会被社会鄙视,并非如今的新观念推崇的“软饭硬吃”,或者所谓的“少年不识富婆好”。
许卫国尚不具备改变世界的力量,故不得不顾及这些,因此寻找一份表面上说得过去的工作至关重要。
聋老太敏锐洞察到了这一点,遂主动提出运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许卫国找寻工作机会。
许卫国深知这份恩赐难以推却,遂点头答应,“感谢老太太,但我需要带着小丫一起工作,不知是否有合适的机会。”
杜月在一旁听着,忙插言道:“卫国,小丫还是我来带吧,你专心去找工作就好。”
许卫国坚决地摇头,“以前既要照顾孩子又要顾及我,还得上班,现在我恢复了,不能还让你继续受累。从今日起,你在轧钢厂安心上班,小丫交给我来照顾!”
“工作的事,我自有办法解决。”
听着许卫国坚定有力的话语,杜月心中安全感倍增。
聋老太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像个男人的样子,那位王主任人挺好的,她了解你的状况,若是得知你已康复,定会很高兴。”
许卫国点头赞同,聋老太口中提到的王主任正是他们四合院所属街道的街道办主任,地位相当于镇长,负责整个街道的管理工作。
现今并不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占据主导,找工作若无人引荐,可谓艰难重重!
餐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