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祁贤预料,巡城官将结果报给了杜如海。
钱康国年少扬名科场,连中两元,自翰林编修到如今的宰辅,亲眼见证了梁朝在三代帝王的统治下内平诸戎,外修政好,才有了如今的盛世光景。
原本他想安安稳稳辅佐皇帝到退休,但没想到,本以为太子接班已稳,现在杀出了个颖王。
杜如海见钱康国少有地不安,于是宽慰道:“钱相,不需如此,我听说这颖王跟孟云志这小子交情不错,之前就单独请他去竹林小聚,也许,今晚就是接风洗尘。”
钱康国意味深长地看了杜如海一眼,长叹一声:“哎,杜统卫,今晚的事,没那么简单,依我看,这个颖王要出山了。”
“出山?您说笑了吧,他可是出了名的贤王,又年轻机敏,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他是皇帝钦点的日后辅佐太子的左膀右臂,而且他本人也是很低调谦和的啊。”
“他就是太过低调了。现在孟云志刚回来,盐会方平,圣心大悦,明日早朝,我真不知道这个颖王会做什么。”
杜如海还是不太相信颖王祁贤会对钱康国这个三朝老臣下手:“钱相,您是不是为官日久太过小心谨慎了?他们只是吃了顿饭而已,而且,他就算要对付您,也需要动机啊。”
“动机?”钱康国放下茶杯:“动机很简单,因为我是太子的老师,太子是我举荐的,也是我教导的,这个理由,对我这个太子党来说足够了吧?”
钱康国受皇帝重托,教导当时还是皇次子的太子读书,后皇帝北征羌族凯旋,钱康国为固国本,提议立太子。
立太子是攫取政治资本的不二良机,只要这次站对了队伍,那就可以平步青云,下半辈子衣食无忧。
但这也是风险极大的一笔买卖。一旦站错了队,命好的原地踏步,最后告老还乡,命不好的,新皇帝来个秋后算账,就彻底歇菜。
原本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一派提议立皇长子祁贤,另一派提议立皇次子祁文。
祁贤自幼读诗书,少年时随皇帝四处征战,堪称上马征战,下马治国的未来英主,但自从祁文出世后,皇帝的重心明显开始偏爱祁文。
当年的那场立储之争,从一开始就剑拔弩张,两派大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原以为一场腥风血雨就要席卷朝堂之时,一份请罪的奏折却为这场立储之争划上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祁贤突然在原本准备商讨立储的朝会上,上奏折说自己才不堪大用,自愿退出太子之选,日后安心辅佐太子,治理国家。
一时之间,全国哗然,在一阵沉默之后,皇帝扔下奏折,亲自降阶,把祁贤和祁文两个皇子搂在怀中,喜极而泣。
祁贤主动退位的举动,也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重,一是庆幸自己终于不用担惊受怕站错队伍,二是能够面对皇位急流勇退,这需要乎凡人的勇气和定力。
于是,在全国的注视下,祁文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太子,而比他这个太子风头更盛的却是同时被加封颖王的祁贤。
更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与梁朝在边境打的难解难分的楚国,听说了梁朝让贤立储的事,居然主动提出求和。
梁朝南部频频闹事的海匪和少数族群,也纷纷感慨国家繁盛,圣人降世,不战而定。
颖王的声誉也在梁朝达到了顶峰。
皇帝和太子不止一次地担心过颖王势头太大,会危及自身,但颖王自从封王后,深居简出,不群不党,对朝政的建议也是公允无私。
慢慢的,大家都彻底放下了心,皇帝为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太子为有这样一个好哥哥,朝臣为有这样一个好王爷而皆大欢喜。
现如今,这种种,可能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接下来,杜如海的一番话,让钱康国悬着的心暂时放了下来。
“太子名份早定,现在要争皇位,除了造反,没别的路可走,颖王聪慧过人,又谦和忍让,我想,他不会做这种傻事。”
是啊,自己真的年纪大了,竟然对这个早就放弃太子位的贤王如此戒备。
一番交谈后,也快到大朝时间,二人收拾衣冠进宫参加朝会。
今日的朝会,许久不露面的皇帝祁楮也“按时”参加了朝会。
两名礼部官员小声嘀咕:“皇上自从吸食五石散,整日整日不上朝,今天这么难得。”
“谁说不是呢,嗑药嗑的太医都跑了好几个。我这边都没按照他能参加朝会的礼仪演礼。”
“得得得,别说了,小心掉脑袋。”
“哎,我这刚说一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