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情节很热闹,但读原着时,萦绕不去的总有种莫名的无力感。不是打不过妖怪的无力感,而是看到一层层真相后的无力感。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按这个标准,《西游记》算得上一出悲剧,把本该让人向往的美好残忍击碎。
一
唐僧师徒取经用了14年,一路上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特别是唐僧,作为一个凡人,抛开十万八千里的长途跋涉不说,常常是看到一座险山,听到奇怪声响,都要赶紧提醒徒弟小心妖怪,时时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本以为3年就能取回真经,结果前路漫漫,年复一年似乎有翻不完的险山,打不尽的妖怪。多少个睡不着的夜晚,唐僧都在焦虑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走到灵山?之所以苦苦坚持,是因为对唐僧以及很多人来说,取经是度亡脱苦、造福百姓的事业,意义重大,无论天上还是人间都万众瞩目。然而这牵动无数人心弦的旷世之举,却只是配合如来演的一出戏。
如来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展东土的信众,但又怕轻易赠予佛经人家不知道珍惜,所以特意导演了这么一个取经的故事,让他们走十万八千里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自己到灵山去求。了解了这样一个背景,那些为了彰显佛经珍贵而设置的妖魔、劫难,顿时索然无味,师徒四人波澜壮阔的14年经历显得特别荒唐。什么实现人生价值,什么降妖除魔为民除害,什么拯救大唐百姓于荒蛮,都不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没了意义。师徒几人努力投入的这段熠熠光的人生,却是当权者、上位者搞营销、玩弄手段的工具,身处其中的人不过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提线木偶而已。
二
看《西游记》电视剧时,唐僧和孙悟空的师徒关系挺让人感动。但他们真实的相处又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俩人是互相看不上的。孙悟空常常奚落唐僧胆小、爱胡思乱想、不分好坏,唐僧总嫌孙悟空行事鲁莽、不服管束、草菅人命。即使共同经历过那么多磨难,俩人也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交情,如果没有观音菩萨套上的紧箍咒,怕是早就散伙了。我举其中一个例子。有一伙强盗拦路抢劫,唐僧吓得跳上马自己跑了,留下孙悟空善后。强盗对着孙悟空一顿乱打,结果被孙随手打死了两个,其余强盗四散逃生。唐僧看到后,让猪八戒挖个坑埋了,还要给他们念经,念经的内容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大意是你们如果到阎王面前告状,就告孙悟空,是他打死的人,跟我没关系。
“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经猪八戒提醒,唐僧还不忘补充一句,只告孙悟空就行,不干八戒、沙僧的事。……也太没情义了。为保唐僧西去,孙悟空没少遭罪、吃苦,尽管嘴上常常怼人,但做事一点也不含糊,斩妖除魔救唐僧总是冲在第一个。这话听在孙悟空耳中,能不心寒?所以书里说,师徒们“面是背非”:当面和和气气,实际背地里互相腹诽。而彼时,两人并非刚刚共事,已经经历了四十多个劫难,九九八十一难过半,也没能让二人结下多少深情厚谊。取经期间,他们关系的维系一靠紧箍咒,二靠菩萨的面子,三靠共同的目的,一个取经回大唐复命,一个取经摆脱妖怪的身份,拿到官方的职位。各取所需,互相忍耐罢了。不光唐僧和孙悟空,师兄弟三人的关系也温情不到哪里去。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猪八戒和沙僧很少出来为孙悟空说话,猪八戒有时还煽风点火,互相排挤。这不同于日常的捉弄,这是意图把其他人踢出取经队伍的行为,一点都不好笑也不好玩。所以两个字概括几个人的关系,就是同事而已,还是一个临时项目的同事。
三
《西游记》里造孽最重的妖怪之一是大鹏鸟,它吃光了狮驼国整个国家的人,国王、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被他吃尽。搞得全城都是妖怪。连对妖怪早已司空见惯的孙悟空,看见狮驼国的城池时都吓了一跳,心生悚惧,“满城的恶气,着实怕人。”就是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妖怪,因为跟如来有沾亲带故的关系,最后的结局是被如来哄着带走,还许诺了很多好处。而几个成了精的树木,只因为把唐僧摄去赋诗、参禅,未曾伤害一分一毫,就被猪八戒一顿钉钯,连拱带筑地给弄死了,树根下都鲜血淋漓。那几棵松柏竹子不知要经历多少岁月,多努力的修炼,才有了如今的道行,却因附庸风雅而毙命。
唐僧本人呢,其实玩得挺开心的,“见此仙境,得意开怀,十分欢喜”,还兴致盎然地作了几句诗。这一对比,合理吗?公平吗?可再细想想,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法则啊。真实且残忍。连看起来毛毛躁躁、口无遮拦,与天地抗争了几百年的孙悟空对此都表现得无比清醒。他只关心他的师父是不是还活着,取经的项目还能不能继续,头上的紧箍咒什么时候能摘掉。因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他就知道,惟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有资格对抗不公,改变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