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谢蕴是个俗人。
也不介意向刘媣袒露自己的庸俗:“跟在名士身边读书,意味着我今后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能挣活养家,有多少读书人,是靠母亲和妻子做绣活熬坏眼才略有小成?对我来说,一家人吃饱穿暖、生活安乐,比什么都重要。”
“若只是钱财之事,谢郎无须担心。”
刘媣说着,眉头也舒展:“你既喊我一声姐姐,又帮我如此大忙,即使将来你我和离,我也愿意资助你读书。”
无奈她碰上的是一条咸鱼。
谢蕴已经躺平,就不准备再仰卧起坐。
姜氏见女儿追着谢蕴下马车,才意识到自己行事的不妥之处——她好像没问女婿想不想去陈留。
待女儿回来,姜氏也开口:“可是大郎不愿去陈留?”
“阿娘,”刘媣握住母亲微凉的右手,“等我们回去北海郡,我想将文县的庄子转到谢郎名下。”
姜氏亦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当下就听懂女儿的话中意:“是我疏忽了,珩阳城破,他与孤母带着俩仆人一路逃难,已无恒产,想必身上钱银也是不多的。”
她既将女儿嫁与谢蕴,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谢家人流落街头。
“不必去文县。”姜氏添置的嫁妆里,最不缺的就是宅子:“就将营陵那间三进三出的宅子给他们住吧。”
“至于房契,回头交给大郎便是。”
刘媣面上漾起浅笑:“我替谢郎多谢阿娘。”
姜氏看出女儿与女婿处得不错,心底那点担忧也褪去:“到时候,大郎他母亲是想跟去陈郡,还是留在营陵,端看她自己。”
“阿娘——”刘媣欲言又止。
“还有何事?”
刘媣没将谢蕴供出来,只迂回地道:“阿娘也看出谢郎聪慧过人,即使没有高筑那等名士教导,必然也能把书读出来,女儿想,要不就留在北海郡,届时请西席上门,如此一来,谢郎既能读书,也不耽搁旁的安排。”
姜氏望向女儿:“这些话是大郎叫你转告我的?”
刘媣摇头。
也怕母亲生谢蕴的气,刘媣又解释:“谢郎并非不求上进,他只是,”有的话讲出来,难免显得不那么尊师重道,她只好换了一个说辞:“谢郎只是想早日担起家中门楣。”
姜氏何尝不知从头开始读书没个十来年是成不了器的,若她父亲尚在,大可以将谢蕴送至阿父跟前边教读书边做事。
北海郡,倒不是没有合适的老师。
姜氏靠在长枕上,面色却晦暗未明。
刘恒若肯教这个女婿,她何须安排人回陈留?
有个愿意提携自己的太守岳父,谢蕴哪怕就是不读书了,回头扔去军中历练几年,再一步步地往上提拔,不是不能做到一郡都尉。
想到当朝那位孟太师便是武将出身,姜氏忽然就不再纠结:“大郎不想拜高筑为师,那就不拜吧。”
终归还有其他出路。
隔日谢蕴过来,得知自己不用再去陈留。
“大郎,你既不愿读书,那就从戎吧。”姜氏落在谢蕴身上的眼神,依旧寄予厚望:“我还有个堂兄,乃雁门关的军司马,待安顿好家中,你就带着我的书信前去投奔于他!”
谢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