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黛玉修佛 > 入尘(第2页)

入尘(第2页)

“她治家有方,已经是威名在外,这等生意自然也不在话下,何况府中皆是个顶个的好手,千红门在她手里到底也不至衰落。”

却有人说:“她虽能干,可到底不是史老太君的血脉。”

“虽非亲生,可这般豪气手腕却与老夫人一般无二,虽武功修为稍逊一筹,可智谋却是一等一的。”

“老太君手中那柄宝剑还未有传人,不过孙辈还有三个女孩,听说也都是些好苗子。”

“只是年纪尚小,老太君忧心她们,俱未外出行走过,还不知将来如何呢。”

“当年娘子军虽已遣散,然有此信物在手,便知其魂必然不灭……”

黛玉还想再听,船家却是已然来催,嬷嬷也催着她快些回去,不好耽误时光,快些继续启程才妙。

这才依依不舍地回船而去,消却前几日的离别哀伤之情,转换出些许期待来。

原来姥姥家还有这样的前事,还有这么多风流人物,听得人不免憧憬,更想一睹为快。

如此飘摇数月,待到了京都,甫一登岸便有荣府的车马仆人来接,将一应行李等物俱都搬运出来,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进城。

黛玉拘坐在轿中,瞧着街市繁华尤甚,风物亦有所不同,不免心生好奇,只是不好现在便要去游玩,怎么说也有些失礼。

待到了一门户庄严之家,门口两个大石狮子格外显眼,门前列坐之人个个孔武非常,打眼瞧去便觉是个武德充沛之家。

那些人周身的气派,同她这一路行来的这几个三等仆妇一般,确实格外不同。

待从角门而入,穿过廊前,转换过几番抬轿之人,至一内门前方落下,眼看轿帘由人打起,黛玉便知,已到地方。

瞧她弱不胜衣的模样,有婆子上前递手供她搀扶,黛玉抬眼,念着母亲叮嘱她收敛的字句,还是抬起手虚虚扶将上去,却并未用力,不过堪堪做个样子。

就这般转过抄手回廊,方至一上房门前,转首便见着台阶上坐着好几个气度不凡的丫头。

两拨人刚一触目相对,那边丫头们就都乌泱泱起身迎过来,声如洪钟地笑说:“老太太才刚念着呢,可巧就到了。”

更有三五人争相涌入房内,洪亮的声音外间都听得清晰:“林姑娘来了!”

黛玉往房内走,但见一个霜发如雪,手执锡杖的老妇人迎将过来,便知这是姥姥,只是却与传闻中不太一样,瞧不太出昔日的风采。

才想起要见礼,就被姥姥稳稳扶住揽入怀中。

一时默然垂泪不语,黛玉察觉到姥姥的情绪,也只任由自己被搂着,低头默然。

好容易才教众人劝解住,缓缓将怀里的小女孩松开。

黛玉这才见过礼,又听姥姥向她一一介绍,先是几位长辈:“这是你的大舅母、二舅母。”

黛玉行过礼。

“这是你珠大嫂。”

黛玉抬眼瞧去,拜见的同时也在暗暗计较观察。

只见这大嫂坐在那里,虽同前面二位舅母的装扮无二,却显得格外利落。

眉眼虽温柔,可近看如刀,泛着些生人勿近的冷意,当也是个练家子。

又有一众同辈的姊妹们被唤来。

第一个眉眼温柔细腻,看上去最是亲人。

第二个神采飞扬,蜂腰猿背,瞧着分外意气风发。

第三个年纪尚小,长得如一个精致的娃娃般,眉眼还未长开,瞧去也格外有灵气。

黛玉将她们与传闻中的模样一一对应,心中添过几分好奇,却不敢当即就开口问,担心太过唐突。

史老太君又拉过她叙些家常,说起伤感的缘由:“我见着你,便如同见到你的母亲,悔不该叫她去那遥远的姑苏城,连再见一面也难。”

黛玉想起临别时母亲所说,回道:“母亲也很是想您,很想来见您。”

史老太君一时又落下泪来,想起被迫早早分离的骨肉,格外痛心。

好不容易止住,才继续问:“你母亲在信中说你身上有些不足之症,可瞧上去似乎同信中说得不太一样,平日里都是如何修养?”

黛玉道:“自小母亲便为我延请先生,授以文武,加之一点心法修炼,除却偶有不适,平日里也未觉得有什么格外的异样。”

“只听母亲说,那年刚出生的时候,曾来了一僧一道,说我天生命数不永,当时时佩戴一玉,才能消解些许灾厄,又有大夫说我有心疾,不过我自己却没觉得有什么特别。”

史老太君细思半晌,有些细节不便现在问,于是转而问:“如今都学些什么?”

黛玉说:“不过是十八般武艺,均涉猎过一二。”

在座有些吃惊,瞧她不过五六岁年纪,且姿态似弱柳一般,看上去风一吹便要倒,竟然学得这样多。

黛玉又问姊妹们学些什么,史老太君道:“不过整日里玩耍罢了,抚弄些琴棋书画的,哪里正经学些什么。”

话音刚落,就听得一句洪亮的笑:“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