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车臣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笔趣阁 > 第398章 说搞就搞(第1页)

第398章 说搞就搞(第1页)

第398章说搞就搞

刘荣上下嘴皮子一碰,整个长安朝堂内外,无疑都被年末的工作压力压得直不起腰。

但忙归忙、累归累,该做出成果的事儿,却是一个都没落下——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最先完成的,是刘荣改革币制的初步成果:五铢钱新鲜出炉。

相较于铅白色高祖三铢,黄白夹杂的吕后八铢,以及质量层次不齐、普遍较差的太宗四铢,刘荣打算推行的新钱五铢,可谓是彻底颠覆了汉家一贯以来的铸币理念。

——在过去,汉家无论是朝堂中央,还是地方豪强、官吏,乃至于民户个人,铸钱时秉承的原则无一例外,都是:怎么用更少的铜,铸出更多的钱。

有人尝试着把钱做小、做薄——如太祖高皇帝的三铢钱;

有人尝试着掺杂杂质,降低钱币含铜量——如太祖高皇帝的三铢钱;

甚至还有人,丧心病狂的动用国家力量,直接为明显不足重、不足色、不足质的劣钱,附以与事实严重不符的面值!

没错,仍旧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当年所推出,导致汉家整个经济盘子崩溃的三铢荚钱。

毫不夸张的说,三铢荚钱,或者说是‘汉半两’,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个破坏中央公信力,甚至搞崩经济秩序的贵重金属钱币。

在后来的两千多年当中,也曾出现过许多坑死人不偿命的‘钱币’。

如汉武帝的白鹿皮币,一张鹿皮就面值千金;

如王莽搞出来的‘大泉五十’乃至‘刀平五千’,重量分别为十二铢——即半两,前者面值却与足足五十枚五铢钱持平,后者面值更是高达五千枚五铢钱!

后来北蛮南下,神州陆沉,华夏大地的财富便不断掠夺、不断被运往草原;

为了节省铜,同时也是为了坑华夏民族,南北朝时期的钱币便越做越小,面值却也越来越大。

以至于后来,形状大小再三削减的铜币,被民间形象的形容为‘鹅眼钱’‘鸡目钱’。

且面值极大——百当千用。

又过了几百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纸币:北宋交子,以及南宋会子、关子。

后来的蒙元统治中原时期,大多数时候也都是纸币流通于世面。

怎么说呢~

封建时代的纸币,没有本位锚定物为货币价值背书,本身就是过度先进的文明陷阱;

再加上封建帝王向来没什么节操,且封建时代的官员,很少能有清晰地金融意识。

故而,封建时代的纸币,往往都难逃无限制滥,以至于货币彻底贬值为废纸的结局。

相较于这些——相较于后来这些因滥而崩溃的纸币体系,汉太祖刘邦的三铢荚钱,看似影响还没那么恶劣。

但实际上,面值半两的三铢荚钱,却为整个华夏文明,都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货币的面值,可以不和重量对等!

有了这个先例,有了面值‘半两铜’的三铢铅荚钱,后来者自然就被打开思路,开始举一反三了。

再有,便是刘邦所铸的三铢钱,理论上是毋庸置疑的贵重金属币。

不同于本身就没价值,纯靠官方信用背书的纸币——贵重金属币,本身就该有足够的价值。

即:一枚半两钱,就算它不再是钱了,而是一滩被融化的铜水,这滩铜水所含的铜,也应该价值一枚半两钱。

而刘邦的三铢钱,却是破坏了这最基本的客观事实,让贵重金属币‘不再贵重’,甚至于‘不再是金属’。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纸币信用崩塌,百姓还能用回贵重金属。

哪怕到了后世,某个国家货币信用崩塌之际,老百姓也依旧会通过购买贵重金属:黄金,来规避财产风险。

但刘邦这一手三铢钱,打击的却不单是货币信用,而是直击根源,打击了贵重金属的价值!

在那之前,白银、黄金、黄铜等,都是华夏民族普遍认可的贵重金属;

结果你刘邦两眼一睁,脸不红心不跳的拿着一枚钱样儿的铅,说这是‘铜钱’?

好吧,你是皇帝,俺们杠不过你。

你说那通体散铅白色光芒的‘伪钱’是铜钱,那就当是铜钱好了。

那我不用铜钱了还不行吗?

甚至于金、银、铜在内的一切贵重金属,我都不用了、我都不信了;

上街买东西,我直接以物易物——拿鸡蛋换菜蔬,拿粮食换盐茶,拿苎麻换酱醋!

你能把我怎么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