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天幕提到的他谎称太尉外孙。
那时候他因病辞官回乡,路上与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叛乱的氐族人捕获。
氐族人痛恨汉人,就想把他们全部杀光。
贾诩急中生智,便自称是太尉段颎的外甥,请求氐人留下自己,可以换取赎金。
段颎长年领兵作战,在当地颇有威名。
氐族人担心被段颎报复,便在与贾诩盟誓后,放他离开。而与之同行的数十名汉人,则全部被他们杀害。
其实贾诩与段颎素不相识,只是借他的威名吓唬氐人罢了。
这不过是他狼狈保命的小手段而已,哪里值得被后人提起。
后来他病愈之后,又被董卓征召,董卓入洛阳执政之后,随行之人也全都鸡犬升天,官阶普升。
贾诩因之被封为太尉掾,随后又升迁为平津都尉、讨虏校尉,只是军中的中级官吏而已。
董卓被王允与吕布诛杀之时,贾诩恰在董卓部将牛辅军中。
牛辅被部将胡赤儿斩杀后,军中大乱。
军中一些人想逃归乡里,躲避朝廷的追杀,关键时刻,贾诩站出来了。
他说:“我听说,长安正在议论想将董卓部下凉州的将领全部杀光。要是离开了部队,孤身逃亡,只要一个亭长就可以轻易地对付你,这样只能是白白地丢了性命。”
“还不如率军向西面进,沿途整编溃散部队,准备进攻长安。若一举得胜,就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为董卓报仇。就算失败,那时再逃也不算迟啊!”
李傕等人听从了贾诩的意见,收束部队整军而西,等到长安城下时,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多万之多。
他们一举攻破了长安城,杀死王允,逼走吕布,而后屠戮官员,抢掠居民。
李傕等人纵兵为患不加节制,乱军烧杀抢掠,横行无忌,杀得长安尸山血海,竟似人间地狱一般。
百姓遭此劫难,死者数不胜数。
后人把这一切罪责全部都归结到贾诩身上,称其令“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所谓“祸机一,流殃百世”,是长安之乱的兆乱之源与罪魁祸。
而贾诩的“毒士”之称,也正是来源于此。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贾诩可能为李傕等人背了黑锅。
因为虽然回攻长安的计策是贾诩定的,但长安被攻破之后,烧杀抢掠之事,是李傕等人干的,贾诩并没有参与其中。
他在长安城破之后,对李傕等人的滥杀行为有过多次的制止和劝谏,对皇帝和百官们也颇多维护。
另外,贾诩还拒绝了李傕为其封侯拜相的酬答,他说:“我这不过是救命的计策罢了,哪里有什么功劳。”
事后,贾诩知道李傕等人必不能成事。待局面稍一安定,他便找借口辞官,飘然离去。
他的反攻长安之计,只是为了自保。
贾诩辞官后,听说自己的同乡段煨驻军华阴,便前去投奔他。段煨对贾诩心怀猜忌,表面上却作出对他很尊敬的样子。
贾诩看出段煨的想法后,便有了离开的想法。
恰好此时,张绣派人来结交贾诩,他便顺势离开段煨,前往张绣军中。
有人问:“段公待您很不错,为什么要离开他呢?”
贾诩看了他一眼,慢吞吞地答道:“段煨这个人很多疑,虽然表面上待我很好,私下里却有猜忌我的想法,若待得时间长了,必然会被他害死。”
“离开他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段煨去除了心腹大患,又期望我为他结好张绣,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
“而张绣那里没有出谋划策的人,见我去投奔,他一定会高兴,这样我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家人的待遇都能得到保障,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贾诩所料,张绣对贾诩非常尊敬,将其奉若长辈。
而段煨也对贾诩的家人颇多照拂,没有加以伤害。
贾诩跟随张绣之后,劝说他与刘表联合,消除了张绣所部的后顾之忧。
曹操出兵击败张绣,却在撤退的时候被贾诩施出奇计,以败卒破其胜兵,狼狈而归。